來到保國寺的天王殿,因為現在已經成為古建博物館,所以裡面已經看不到彌勒佛、韋馱菩薩和四大天王像。天王殿始建於宋大中祥符6年(1013)。清康熙23年(1684)、乾隆10年(1745)兩次大修,宣統2年毀於大火,現存建築為宣統3年所建。重檐歇山頂建築,抬梁穿斗混合式結構。平面呈長方形,五開間,通面寬19.08m,通進長10.06m。
|
天王殿 |
|
天王殿立面 |
|
注意屋頂的上方還是寫著"風調雨順" |
在天王殿前方有兩座唐代所立的石經幢,東首經幢立於開成4年(639),西首經幢立於大中8年 (654),後倒圮重立。
|
唐代石經幢 |
|
東首經幢 |
可惜石刻還是殘破缺損,我想從經幢的座各面的雕像,或許還是可以探索一些唐密留下的痕跡。
西首經幢始建於唐大中8年(854),明洪武24年(1391)及崇禎9年(1636)因傾圮重立,柱身高1.7m,面寬0.22m,基座飾蓮花瓣及四尊佛像。
|
西首經幢 |
進入殿內,正中放置的是保國寺的模型,上方則放映介紹保國寺被發現的影片(視頻)。
|
天王殿內部正中央 |
兩旁璧上圖畫介紹保國寺發生重要的事件。
|
宋英宗賜匾"精進院" |
|
明清時期的保國寺 |
看到唐僖宗皇帝,會聯想到迎法門寺地宮佛骨舍利的事情。唐會昌5年(845),武宗滅佛,全國滅法,當時稱為靈山寺的寺院被毀,廣明元年(880),原國寧寺可恭和尚遠赴長安請求復建靈山寺,當時關東大旱,可恭和尚跪誦經典三天後,大雨滂沱,農人得以復耕,解除旱災之苦。唐僖宗因此召見可恭和尚,御賜"保國寺"匾額,從此"靈山寺"遂改稱為"保國寺"。
|
唐僖宗賜額"保國寺"、北宋時期重建大殿 |
又是不講平仄的對聯,看了有點好笑。
從天王殿內向外望去。
保國寺的大殿被證實為宋代的建築物,主要是從大殿主佛的須彌座後有一塊碑(後面的筆記會介紹到),碑後有紀年為北宋崇寧元年(1102)。這一座大殿落成的時間早於《營造法式》刊行之前。又比民國初年的古建築學者重新整理《營造法式》一書之後被發現。真的是宋人留給我們這些古建築愛好者最珍貴的禮物。
|
影片介紹到大殿須彌座碑上紀年 |
|
影片介紹保國寺為宋代建築的發現者戚德耀先生 |
|
保國寺古建築博物館 |
|
天王殿的背面 |
參考資料:
1.《維基百科 保國寺》條目
2.保國寺古建築博物館解說牌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