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年3月29日 星期四

元代的製瓷工業

北京故宮博物院陶瓷館藏釉裡紅瓷器
元代製瓷手工業在許多方面有創新和發展,在中國陶瓷史上佔有承先啟後重要的地位。在元代鈞窯、磁州窯、耀州窯、霍窯、景德鎮窯、龍泉窯、德化窯繼續生產具有各自傳統特色的產品,有的窯生產規模擴大,個發展了更多的品種。如鈞窯在此時形成龐大的窯系,窯場擴大到河北、河南、山西、內蒙等地區。元龍泉窯址在浙江省發現二百餘處,而且在器形和裝飾上又有所創新。
元世祖忽必烈至元15年(1278AD),元帝國在景德鎮設立了「浮梁瓷局」,為景德鎮瓷業奠下發展的基礎。元代景德鎮在製瓷工業上有所突破,元代以前,景德鎮以瓷石(石英和雲母類的礦物)為原料,燒製瓷器。元以後,採用瓷石加高嶺土的二元配方,提高了氧化鋁的含量,降低了氧化硅的含量,致使燒製溫度提高,器物形變減少,成本降低。
其次,元代開始燒製一些新的產品,如:樞府釉(卵白釉)瓷,這是元代的機關樞密院和太禧宗禋院在景德鎮訂燒的。印有「樞府」、「太禧」、「福彔」等字款。
景德鎮元代新產品還包括:紅釉瓷、藍釉瓷、藍釉描金、藍釉白花、釉下黑彩、釉上彩瓷,最突出的是青花瓷和釉裡紅的燒製。
釉裡紅適用銅紅料作為呈色劑,在胎上繪以紋飾,然後再上透明釉,在高溫還原氣氛中燒成呈釉下紅彩的瓷器。由於釉裡紅燒成難度大,成品率低,尤其色純正不易,無論出土或是傳世的瓷器相較青花瓷數量少很多。
磁州窯白釉黑花嬰戲圖罐 1993年遼寧綏中三道崗元代沈船中發現
龍泉窯青釉纏枝牡丹紋瓶 1970年內蒙古呼和浩特出土
鈞窯鏤空座四獸面雙螭耳瓶 1970年內蒙古呼和浩特出土
鈞窯天青釉桃形罐
(2016.03.02 補充) 余秋雨老師的《藏著的中國》一書介紹:元軍佔領杭州這一年,城裡一戶鄭姓人家正舉行了一場葬禮,將三件青花觀音像放入墓中,1978專家證實,出土的青花觀音像產地不在杭州,而在景德鎮。製瓷的重鎮自此時由浙江轉往江西,南宋以後,中國最好的窯工在景德鎮,為新的朝代帝王重開窯火。元代以後,景德鎮成為明、清兩代官窯產地。
青花蕉葉紋觚  1980年江西安高出土

參考資料:
1.馬文寬、謝瑞琚,國家出版社,《陶瓷史話》。
2.余秋雨,知本家文化事業有限公司,《藏著的中國》(2004)

2012年3月27日 星期二

中國國家博物館藏南海一號沉船上發現部分瓷器

2002年廣東省陽江市南海海域出水一艘南宋時期的沉船--"南海一號"。要看"南海一號",可以走一趟廣東海上絲綢之路博物館的水晶宮,了解一下水下考古。這也是我計畫中的旅行之一。
青白釉花卉紋碗、青白釉印葉脈紋花口盤
2001-2004年,由中國國家博物館水下考古研究中心徵調全國專業人員組成水下考古隊,進行4次大規模水下試掘工作。2007年整體將南海一號打撈出水。2009年12月24日,廣東海上絲綢之路博物館開館。
青白釉菊瓣紋花口盤、青釉刻花卉紋盤

2012年3月17日 星期六

金代的陶瓷工業

金代(1115-1234AD真是個好記的年代)由位在東北的女真族建立,1115年首領完顏阿骨打在今黑龍江阿城建立金朝,1125年滅遼,1127年"靖康之變"佔領了北方,宋王室遷南偏安。戰爭期間,河南、河北瓷業幾乎荒廢,直到有"小堯舜"之稱的金世宗完顏雍時,南北修好,經濟恢復,定窯恢復生產。
定窯白釉龍紋盤 (1985年 吉林 農安出土)
高6.8cm,口徑29.8cm,足徑9.8cm
依圖鑑說明,這件文物的特點在盤上的龍紋。
金代瓷業入關前繼承了遼代的傳統風格,入關後則承襲宋制,主要承襲自定窯、磁州窯的特點與風格。
金代定窯仍以燒製白瓷為主,間燒部分黑釉、褐釉、綠釉器。
上海博物館藏 磁州窯白地黑花題詩孩兒 


參考資料:李輝柄,上海辭書出版社,《中國陶瓷鑑賞圖典》。

2012年3月14日 星期三

西夏的陶瓷工業

西夏王國(1032-1227AD)是以党項羌族為主體成立的國家,自名大夏國,宋人稱西夏。我對遼國、西夏國最深的印象,還是來自金庸的武俠小說《天龍八部》。西夏人主要從事牧業與農業,190年的歷史中,西夏與宋保持密切的經濟、貿易、文化往來。
西夏的領土分布大致在寧夏大部、甘肅西部、陝西北部、內蒙古西部和青海部分地區。西夏陶瓷未見於歷史文獻中,直到1983AD考古工作人員在寧夏靈武縣瓷窯堡發現西夏瓷窯址。這個窯址面積廣大,文化堆積豐富,由於發現產品的品質平均,推斷是由外來技藝純熟的瓷工在很短的時間內建立的窯,並成為西夏的產瓷中心。西夏王朝尚白,以白瓷為貴。褐釉剔花的扁壺、四系罐是代表性的產品。靈武窯建築用材品種多、質量好,是其他地方窯所少見。
上海博物館藏 靈武窯黑釉西夏文瓶
靈武窯又名磁窯堡窯,南北長約800m,東西寬約400m,建於西夏中期,盛於中晚期,到了元、明時期繼續燒製,但質和量有限,因此逐漸沒落。由於從其產品風格分析,與磁州窯的風格接近,推測其間應有淵緣關係。
上海博物館藏 靈武窯刻花開光牡丹紋瓶
大扁壺斜唇、小口、短束頸、扁圓腹略鼓,兩側有繫孔,可供穿繩綑綁與提取,適合駝馬長距離行走時攜帶。造型設計體態輕盈,施以單色釉,有素雅之感。扁壺體現党項族的生活與習俗,是西夏典型的器物。
中國國家博物館藏 褐釉剔花扁壺


陝西歷史博物館藏 黑釉剔刻花四系扁壺

黑釉划花梅瓶

參考資料:馬文寬、謝瑞琚,國家出版社,《陶瓷史話》。
李輝柄,上海辭書出版社,《中國陶瓷鑑賞圖典》。 


2012年3月10日 星期六

遼代的陶瓷工業與雞冠壺


上海博物館藏 綠釉陶雞冠壺
簡單回顧一下遼代的歷史。
唐末,契丹迭剌部首領耶律阿保機統一契丹及鄰近各部,916AD建立了遼國。他們先後與五代諸國、宋代、西夏並存。1125AD被金國所滅。
遼代的陶瓷器發展主要分布在五京(上京臨潢府中京大定府東京遼陽府南京析津府西京大同府)附近。
上京地區有:林東上京窯、南山窯、白音戈勒窯。
中京地區有:赤峰缸瓦窯村窯
東京地區有:遼陽冮(ㄍㄤ)官屯窯。
南京地區有:門頭溝龍泉務窯、密雲小水峪窯、房山磁家務窯、公主墳琉璃建築構件窯。
西京地區有:大同西郊青瓷窯、渾源古瓷窯、界莊窯、懷仁鵝毛窯、小峪窯、朔州下唐石溝窯。
(上列窯中粗體字部分為遼代官窯,認識了這些窯的名稱,下次在別的博物館看到他們的產品,就有"他鄉遇故知"的感覺了)
林東上京窯約始燒於遼太宗天顯年初(927-938AD),此時所建的祖州二儀殿內所用的白胎黑瓷瓦亦見於此窯內。
缸瓦窯村窯約始燒於遼太宗(927-947AD)或遼世宗(947-951AD)時期,亦屬於遼代早期壺。

雞冠壺是遼瓷中最具特色的器物,上部有穿繫或提樑,便於騎馬時攜帶,且仿遊牧民族常使用的皮囊壺形式。
中國國家博物館藏 褐釉陶雞冠壺 (1956年北京市復興門外出土)
中國國家博物館藏 綠釉陶雞冠壺

中國國家博物館藏 三彩釉陶雞冠壺

南宋官窯博物館藏  綠釉雞冠壺
南宋官窯博物館藏  綠彩皮囊壺


遼寧省博物館藏 醬釉雞冠壺
法庫葉茂台七號墓出土
廣東省博物館藏褐釉雞冠壺

參考資料:馬文寬、謝瑞琚,國家出版社,《陶瓷史話》。

2012年3月8日 星期四

黑釉油滴碗

陝西歷史博物館藏 (北宋)黑釉"油滴"碗
這件是陝西歷史博物館的館藏,當接近展示櫃時,它馬上就會吸引住你的目光。後來再到台北故宮,發現我們也有黑釉油滴碗,可是好像沒那麼亮,那麼吸引人。
在烏黑的釉面上,呈現金屬光澤的小圓點,似晶瑩的油滴,非常漂亮。這種油滴的花紋是因為釉層裡的成分在高溫燒製時發生分解所產生。這件由滴碗胎體厚重,釉面漆黑,油滴迷人,是瓷器中的瑰寶。
上海博物館藏 (金)懷仁窯黑釉油滴碗
油滴碗還有一個特殊之處,注入清水,銀白色結晶愈加明亮;如加注茶水,結晶閃現出黃色,十分耀眼。

參考資料:北京故宮博物院,藝術家出版社,《故宮陶瓷館

建窯

上海博物館藏   (宋)建窯"進琖(ㄓㄢˇ)款"茶盞
宋、金、元時期,南北方黑釉瓷器燒造進入新的發展時期。福建建窯燒造的兔毫盞,器表黑釉中有放射性的"毫光",宜於"鬥茶"。

宋人鬥茶可以直接從茶碗中看出高下,宋代蔡襄說:"茶色貴白","以青白勝黃白"。

建盞下寫"供御"款、"進"款,表明當時世上供給皇上用的。建窯的品種裡,第一是兔毫,釉面似兔毛。再者是油滴碗,還有玳瑁斑、鷓鴣斑。

南宋官窯博物館藏 兔毫紋碗
廣東省博物館藏建窯黑釉小碗(宋代)

參考資料:
1. 上海博物館解說牌。
2. 馬未都,聯經出版社,《馬未都說收藏 陶瓷篇》

2012年3月6日 星期二

吉州窯

吉州窯位在江西吉安永和鎮,是宋代南方重要的瓷窯。所燒的產品有青白瓷、黑釉瓷、彩繪瓷等,尤以後二者最為著名。黑釉瓷採用貼花、刻花、彩繪、灑釉等方法,並融合當地剪紙、貼花的工藝。彩繪瓷仿磁州窯,器身不施化妝土,外觀效果不盡相同。
上海博物館藏吉州窯白釉刻花梅枝紋蓋罐
上海博物館藏吉州窯玳瑁釉執壺
上海博物館藏吉州窯黑釉白彩紋
上海博物館藏吉州窯白地褐花葉紋蓋罐

上海博物館藏吉州窯白地褐花葉紋三足爐

上海博物館藏吉州窯剪紙貼花三鳳紋碗

廣東省博物館藏吉州窯黑釉花草紋小盞(宋)
廣東省博物館藏吉州窯雙鳳梅花紋碗(宋)
廣東省博物館藏吉州窯玳瑁紋碗(宋)
廣東省博物館藏吉州窯玳瑁紋碗(宋)
下面這一件吉州窯出產的茶碗,博物館的解說牌標示的是:"吉州窯三花紋天目碗",但我是存疑的,因為天目山本身有自己的窯址,我印象在大陸的鑑寶節目中,有天目山當地的居民帶天目窯址生產的天目碗到節目中,獲得專家的高度讚賞。所以《維基百科 天目茶碗》提到建窯和吉州窯產出的產品都稱為"天目",我也保持存疑的態度。但這是一件吉州窯出產的珍品無誤。
廣東省博物館藏吉州窯三花紋碗(宋)
廣東省博物館解說牌
廣東省博物館藏吉州窯三花紋碗(宋)
廣東省博物館藏吉州窯三花紋碗(宋)
廣東省博物館藏吉州窯三花紋碗(宋)
廣東省博物館藏吉州窯三花紋碗(宋)

2012年3月3日 星期六

龍泉窯

龍泉窯位於浙江省南部,在甌江兩岸和松溪上游,發現發現古窯址兩百多處,遍布在龍泉、雲和、麗水、遂昌、永嘉等縣,形成五、六百華里的瓷業帶,始燒於唐代。到了北宋時期,仍受到越窯的影響,釉多呈青黃色,以刻、劃花為裝飾。
南宋時期創燒的粉青、梅子青品種代表古代青瓷的最高水平,採多次施釉法。
龍泉窯到了元、明時日趨衰落,清初以後就完全停產,瓷業中心移轉到景德鎮。雖然停產,但傳世的瓷器聲望卻越來越高,皇室中有大量藏品,清末列強侵略中國,也把大量青瓷掠奪回國,至今有許多珍品藏在西方各大博物館以及私人藏家手中。
龍泉窯青釉鬲式爐
青瓷在西方稱為Celadon,傳說是17世紀一位法國小說家雨爾費( Honoré d'Urfé')寫的長篇小說所改編的舞台劇,當時非常轟動,劇中的牧童Celadon穿著天青色的外衣,人們當時對中國傳去的青瓷喜愛的程度就猶如對這齣劇的狂熱一般,所以就稱這類型的青瓷為Celadon。
龍泉窯青釉琮式瓶
上海博物館藏 龍泉窯青釉靈芝耳瓶
造訪多家博物館後,會發現許多形制相同器物,在浙江省博物館也見到這件靈芝雙耳瓶。
浙江省博物館藏  龍泉窯青釉靈芝雙耳瓶
龍泉窯的產品也是海上絲綢之路交易的熱門商品,這一件明代的龍泉窯青釉暗花三足爐,爐身折口,弧形腹,刻折枝花卉紋,胎質較粗,通體施青釉有開片。釉色淡青,釉層較薄。
海上絲綢之路文明展(2015廣州塔地鐵站)展示
明代龍泉窯青釉暗花三足爐
海上絲綢之路文明展(2015廣州塔地鐵站)展示
明代龍泉窯青釉暗花三足爐
廣東省博物館展示明代龍泉窯青釉刻花盤

廣東省博物館展示明代龍泉窯青釉刻花盤

參考資料:
1.上海博物館解說牌
2.浙江省博物館解說牌
3.李啟明,明文書局,《中國陶瓷史話》
4.海上絲綢之路文明展解說牌
5. 廣東省博物館解說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