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年10月5日 星期六

交泰殿、坤寧宮

從「前朝後寢」的角度來看紫禁城的布設,太和殿、中和殿、保和殿應該是屬於前朝的部分,過了乾清門,應該是後寢的部分,可是我們看乾清宮的布設,皇帝還是把許多政務帶到這裡處理,到了雍正皇帝時,把寢宮遷到養心殿了。
在中軸線上,乾清宮的後方是交泰殿,取自《易經》「天地交泰」的之意,建於明代嘉靖朝年間,清代嘉慶皇帝期間重建。
交泰殿

匾額
殿平面呈正方形,面闊、進深各三間,單檐四角攢尖頂,上置銅鍍金寶頂,殿的形式與中和殿相同,但是規模較小,殿中寶座後有康熙皇帝題的「無為」,下方則是乾隆皇帝御題的殿銘。
交泰殿內
寶座的左側有古代的計時器銅壺滴漏,右方則有自鳴鐘。
銅壺滴漏
自鳴鐘
據說明牌上寫道,明萬曆年間,此處即依放置一座鐘,不過照片中所見的鐘是1798年(嘉慶3年)所設,鐘樓後有梯,需要人爬上去上弦,但至今仍可走動報時。
清代皇后在千秋(皇后生日)、元旦(春節)、冬至三大節日在此舉辦典禮接受朝賀,乾隆13年(1748),乾隆皇帝把象徵皇權的25印璽放置於此,成了儲印所在。每年正月,皇帝於此舉行開寶儀式。
沿中軸線進續前進,看到的是皇后的居所坤寧宮,明永樂18年(1420年)建成,清順治12年(1655年)仿盛京清寧宮進行改建,門不居中而偏東側,成為有滿族特色的口袋房。
坤寧宮

坤寧宮匾額
面闊9間,進深3間,黃琉璃瓦重檐廡殿頂,清康熙朝始將東側兩間當作皇帝大婚的洞房。年幼登基的康熙皇帝、同治皇帝、光緒皇帝及遜帝溥儀皆曾於大婚時居於此,再遷居別宮。

西四間為薩滿教祭祀神堂,內設放神像、万字炕、祭祀用的煮肉大鍋,我沒有拍到照片,不過依解說牌如此說明,可以對照在瀋陽故宮看到的情景,也重新認知入門時所見到那兩口灶和大鍋的作用。前讀鐵玉欽先生所著《瀋陽故宮軼聞》,說道坤寧宮外也立了索倫竿。我也是沒注意到,各位讀者下次去訪北京故宮可以注意看看。


 據說這樣開窗的通風效果很好,可惜無法進室內印證一下。



參考資料:北京故宮解說牌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