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年10月30日 星期三

掐絲琺瑯獸面出戟帶蓋壺、出戟長方蓋爐

那志良老師在《文化資產叢書  光燦華麗的琺瑯》裡介紹:元代的勢力擴及歐洲,東西交通開拓以後,許多工藝技術也在那時傳入中土。在西元十四世紀,有一位元代人吳淵穎寫過一首《詠大食窯瓶》的詩,開頭說到:「西南有大食,國自波斯傳」,全詩誇讚這種器物的精美,說明這種器物的製作方式是源自大食國人(也就是波斯人),瑯製作技術即傳到中國,也推斷元代時中國人初見這種器物。另外老師介紹到清代有一位程哲聖著了《窯器說》,明確地介紹了琺瑯器,我從《維基文庫》查到了《窯器說》列在《四庫全書 子部》中的《硯山齋雜記 卷四》。把這個段落找出來與朋友們享閱。
老師擷取「大食國器,以銅為身,身起線,鎖五采藥料,燒成,俗謂琺瑯是也。」說明解釋:琺瑯器源自大食國,用銅胎作為器身,並將砸扁的銅絲圈花、壓平、上花及焊牢於銅器身上,將五彩琺瑯料填進,放進窯燒製成。老師的書裡還有許多張照片介紹琺瑯器製作的各個步驟,有興趣的朋友可以向圖書館借出這本書來看看。
依文章字面讀來「宋官窯色鮮菁可愛,明官窯亦佳,又謂之鬼國骨瓷。」或以為宋、明官窯有燒製琺瑯器,但老師認為此文來得突然,因已確認琺瑯器於元代傳入中土,認為是傳抄者之誤。
波希爾Raymond Bushell 所著《中國美術史》載曾於北平展示一件有「至元年製」款的掐絲琺瑯器,「至元」在元代曾出現過兩次,一次在元世祖、一次在元順帝(惠宗),波希爾考證該器應為元順帝時的可能性較大。但老師說元代器物均不著款,該器可能有問題。
不過後文又提到「河南彰德府磁州與定器相似,但無淚痕(這是瓷器的專門術語),亦有劃花、繡花、素者,值昂於定,新者不足論也。」是說河南彰德府磁州出產的琺瑯器價值比定瓷還高,但是當代(清代)的新器比不上古器的價值。 我想宋代的中土是否已有人看過(或是生產)琺瑯器,也許還是個很有趣的研究課題。我們在學校課本學到的景泰藍就是掐絲琺瑯,景泰是明代宗朱祁鈺的年號,用年號命名這樣的器物,可見當時琺瑯器的珍貴。
下面這兩件器物可以看到器身上有獸面紋,器型和器身紋飾都是仿古代青銅器的造型。在古青銅器裡,造型只有一個顏色。為饕餮紋上色,這考驗著創作者的用色判斷能力。
 掐絲琺瑯獸面出戟帶蓋壺

掐絲琺瑯出戟長方蓋爐

掐絲琺瑯出戟長方蓋爐

參考資料:那志良,行政院文化建設委員會出版,《文化資產叢書,光燦華麗的琺瑯》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