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年2月28日 星期二

四神規矩鏡

東漢 四神規矩鏡
先前看過了商代婦好的銅鏡。根據專家的看法,商代的人可能還不很重視像鏡子這樣的器物。對於其它青銅器研究,一般到漢朝為止,但是對於青銅鏡,一直到近代都是研究範圍。銅鏡的發展有三個高峰,分別為:戰國鏡漢鏡唐鏡漢鏡種類繁多,最重要的有蟠螭紋鏡、草葉紋鏡、星雲紋鏡、連弧紋鏡、規矩紋鏡、神獸鏡以及漢畫像鏡。看這件東漢時期作工細緻的圓形青銅鏡,裡面以矩形分成四方,四方各置我們先前看的四神,方中又有圓的鏡鈕。
陰陽五行的系統像規矩一般,套在整個符號帝國。各安其位,各守其份,在封建社會裡提供了穩定的力量。但這世界唯一不變的是就是一直在變動,一個規矩被破壞了,就要等下一個規矩出現提供穩定的力量。
有些穩定的力量、道理卻是穿越時間和空間,穿越不同的朝代、不同的政治體制。有智慧的人懂得運用這些道理克服逆境,度過難關。或許這就是像董仲舒這樣的大學問家在編春秋繁露》這樣的書所給的啟示。

參考資料:
李學勤,紫禁城》期刊李學勤談青銅器 青銅器入門之十一、十二
蔣勳,雄獅美術,美的沉思

2012年2月27日 星期一

碑林石刻藝術館藏石刻四神的形象

"青龍白虎辟不祥,朱雀玄武順陰陽",因此在這套系統上,生活中的很多地方都可以看到四神的形象。首先來看東漢時期陝北地方的畫像石。當時貴族的墓室多用以石板用減底平雕和線刻的手法,雕刻出各種畫像和圖案,裝在墓門或是鑲崁在四壁。東漢畫像石主要分布在山東、河南、四川、江蘇、陝西等地,畫像石內容多描述神話傳說和現實生活場景,有的畫像石內有文字敘述。刻畫四神,也有避邪守護四方的想法在其中。充分記錄當時的思想觀念、生活習俗。刻畫手法質樸簡潔,形象生動明快。
朱雀、 螭首 、白虎、獨角獸

朱雀、 螭首 、青龍、獨角獸

白虎、 螭首 、朱雀
朱雀、螭首、青龍

除了東漢畫像石外,這個展示室還放了唐代獻陵陪葬唐高祖李淵的堂弟李壽(AD577-630)的墓門、龜形墓誌、棺槨等重要石刻。龜形墓誌形制罕見,石槨為歇山頂型式,槨外減底平雕四神、侍從、仙騎,槨內線刻男女侍從、樂舞、星象等等,構圖優美,是研究唐代音樂、舞蹈、繪畫的國寶級文物。
李壽墓誌、棺槨
槨外平雕、線刻 之朱雀

槨外平雕、線刻
參考資料:碑林博物館解說牌

蚌塑龍虎

像"青龍,白虎"這樣的陰陽五行觀念,究竟從何時而起?像《周易》這樣深奧的書籍,真的是周文王獨力完成? 蔣勳老師在中國藝術史課程裡提到漢代大儒董仲舒除了建議漢武帝"罷黜百家,獨尊儒術",還編了 春秋繁露 》,把這一套陰陽五行規則確立下來。我們現在認為是"玄學"的系統,例如像西方的占星術,在人類發展的歷史上究竟是如何被建立起來呢?
我在許多書本上都看到以下照片手繪的示意圖,所以走進中國國家博物館看見這件模型時,並不覺得陌生。
為了避免小朋友或是看到骷髏會害怕的朋友們安心關係,我加上了馬賽克。主要是看兩旁以蚌殼排列的龍和虎。
1987年,考古工作學者在河南濮陽的仰韶文化西永坡遺址中,發現一大墓編號為M45,墓主人骨架的頭朝南,腳朝北。墓主人骨架東側有一條由白色蚌殼擺設的龍,全長1.78米,高0.67米。頭北,尾南。龍頭的樣子和我們熟悉恐龍的頭形狀近似,昂首瞠目,有長嘴,伸長舌,頸長彎曲,頸後有短鬣,身軀長略呈弓形,軀幹前後皆有短腿向前伸,指爪分開。龍尾長而彎曲,似掌狀分岔。
在墓主人骨架西側相對的有蚌塑的虎形,虎頭微垂,虎目圓睜,張口露齒,長尾後撐,四肢成行走狀。
對於這座墓葬中龍、虎形象蚌塑的含義,考古學家和歷史學者有些不同的看法。但遠在新石器時代,就出現了"龍,虎"的意象,還是不禁讓人好奇。


參考資料:朱筱新,學苑出版社,《文物講讀歷史》。

青龍、朱雀、白虎、玄武 瓦當

我們先前在北京的社稷壇上看到了五色土,將不同的顏色的土順應五行的規定放置在四方與中央。這套陰陽五行的規制不僅影響中國,也影響了周圍日本、韓國和曾受過漢文化思考的國家的傳統生活,如中醫系統、建築風水...。先來看陝博裡展示西漢時期的瓦當上與方位有關的四神飾紋。瓦當是古代建築檐頭筒瓦前端的遮擋,最初為半圓形,後為圓形。中國於西周時期開始用瓦當,從西周到明清時代,瓦當的式樣、花紋上都有所不同,我們這裡先來看四神(青龍、朱雀、白虎、玄武)的飾紋,後續再看其他式樣的瓦當。陝博按著東、南、西、北順時針的方向排列。
青龍是東方之神,古人在春季黃昏(時間很重要,因為地球會自轉和公轉)的時候觀星象,從東方剛升起的星宿是二十八宿中的"角、亢、氐、房、心、尾、箕"等七個星宿(我們現在常用西方的星座系統,其實在中國也有一套星座系統,我們現在稱呼某一顆星時,還常用中國傳統的命名),因為其形狀如龍,所以龍成了東方之神,屬於五行中的"木",天干中的"甲、乙",色"青"。
朱雀是南方之神,在南方的星宿是"井、鬼、柳、星、張、翼、軫"等七個星宿其形像鳥,所以朱雀成了南方之神,屬於五行中的"火",天干中的"丙、丁",色"赤(紅)"。
(上層中央)青龍飾紋瓦當、朱雀飾紋瓦當
西安市 漢長安城遺址出土
白虎是西方之神,在西方的星宿是"奎、婁、胃、昂、畢、嘴、參"等七個星宿其形像虎,所以虎成了西方之神,屬於五行中的"金",天干中的"丙、丁",色"白"。
玄武是北方之神,在北方的星宿是"斗(北斗七星)、牛、女、虛、危、室、壁"等七個星宿其形像龜,所以龜成了北方之神,屬於五行中的"水",天干中的"戊、己",色"玄(黑)"。我們之前看過北京故宮紫禁城內最北的欽安殿,主祀玄天上帝,保護紫禁城免受祝融之災。
(上層右邊兩塊)白虎飾紋瓦當、玄武飾紋瓦當
西安市 漢長安城遺址出土
這套陰陽五行的規矩深深影響中式建築系統,"青龍白虎避不祥",所以當進寺院時,會從右邊的入口進去,因為主祀的神明通常為"坐北朝南",祂的左手邊就是東方,也就是青龍邊,祂的右手邊就是西方,也就是白虎邊(所以我們常聽說"左青龍,右白虎",記得前提是"坐北朝南")。下次可以注意一下,如果寺廟的出入口旁有龍虎圖像的浮雕,我們參拜者右手邊的入口旁壁上為龍,左手邊的出口旁壁上為虎。

參考資料:1.尹國均,重慶出版社,《符號帝國》
2.鳳鳴軒,詳解青龍、朱雀、白虎、玄武。
============
訪河南博物院時,看到這件畫像石,我們可以看到騰躍的白虎前,有直線串起圓形代表天上的星宿。


河南博物院藏  白虎 星宿 畫像石
陝西歷史博物館藏  朱雀壁畫像

2012年2月26日 星期日

社稷壇

早期人類透過祭祀活動表達對神靈的崇拜信仰。城邦國家產生之後,取得領導地位的人也透過神權鞏固統治權(君權)。在商王朝的時候,就有祭天的活動,另外日月星辰、風雨雷電、山川土地,均視為天的使臣,在卜辭中可以看到"帝史"、"帝臣"、"帝五臣"等名稱。從商代開始就非常重視祭"社",社是古人說的土地神,祂主宰作物生長,祭祀的目的即祈求豐收。
以方形椎頭石柱代表社神,是中國古代普遍的做法。在北京一般遊客會去造訪祭天的天壇,比較少遊客會去注意這座明、清時代皇家的社稷壇。

這座社稷壇建於明永樂18年(1420年),按《周禮》"左祖右社"的營國定制,建造於午門外西側,是中國現存唯一的封建帝王所建祭祀社稷的國家祭壇。社,為土神;,為穀神。 祭壇為正方形,分三層,以青白石砌築,高0.96米,上層至東方青色土(青龍),南方紅色土(朱雀),西方白色(白虎)土,北方黑色土(玄武),中為黃色土,俗稱五色土,象徵"普天之下,莫非王土"
。壇台中設"社主石"亦稱"江山石",上銳下方,象徵"江山永固"。明、清兩代皇帝在每年農曆的二月、八月在此主持祭祀儀式、祈求五穀豐登,國泰民安。

社稷壇
社稷壇,後方建築原先是舉行祭拜儀式的宮殿,現為中山堂。
櫺星門,祭壇四方皆有,維基百科"櫺星門"條目中即引此門為例
中間即為社主石,靠中山堂那一方為北方,可以看到土的顏色不一樣。

 參考資料:朱筱新,學苑出版社,《文物講歷史》
                     中山公園社稷壇解說牌。

2012年2月25日 星期六

徐渭的畫卷

徐渭(AD1521-1593),字文長,號天池,晚年又號青藤,山陰(今浙江紹興)人,也是明末一個特異獨行的人,我想如果他活在現代,可能也會常常上報紙版面。袁子才《隨園詩話》卷六有;“鄭板橋愛徐青藤詩,嘗刻一印云:‘徐青藤門下走狗’”,表達他對徐渭的敬愛。也有說印內容是"青藤門下牛馬走"(司馬遷說自己襲父職,稱"牛馬走"),改天神訪鄭板橋,再來研究研究。不過每次看到這個典故,又會想起去年"剩山圖"來台與"無用師卷"合璧的富春山居圖》作者黃公望,他也說自己是"松雪齋中小學生",表達他對趙孟頫的景仰。
咱們回來看徐渭的畫吧! 他擅繪山水、人物、花鳥、蟲魚,開創水墨寫意畫的新風格,蔣勳老師在解說明代畫家的時候,就推崇這些非常有創意的畫家,有別於筆筆有來歷的教授級名家。這件上博的花果魚蟹圖卷》(解說牌上如此標示,但沒看到也沒看到蟹?)是徐渭於萬曆8年(AD1580)時年60歲的作品。
其上的款識是:一斗湖光不放寬。卻看紙上定波瀾。犀盤黑盡渾無密。捧出茆山女道冠。

 其上的款識是:老人一寫秋園卉。六片尖尖雪色流。用盡邢州沙萬斛。未便琢出此搔頭。
  其上的款識是:為君小寫洛陽春,葉葉遮眉巧弄顰,終是傾城嬌絕世,只須半面越撩人
 (讀行書字還是有點吃力,還好他的詩句有重複使用,有的網路可以查得到但這一首詩網路查不到了,自己讀看看!  )
其上的款識是:紅棘黃荊樵奔歸,芭蕉學壺指如椎,中間一葉?????前生??
(投降了!辨識不出來了,改天上圖書館找看看, 若您明瞭他老爺寫啥,請看倌不吝指教!)
 其上的款識是:皓態孤芳壓俗姿,不堪復寫拂雲枝。從來萬事嫌高格,莫怪梅花著地垂。
 其上的款識是:自從生長到如今,煙火何曾著一分。湘水湘波接巫峽,肯從峰上作行雲。



(又查不到了,自己讀看看!  )
其上的款識是:芭蕉滴滴雨,梧桐葉葉風。唯有蜀葵花,花心向日紅。風雨無常時,日倫有定主。一片丹心無改移,世間凡卉寧為伍。
(各位看倌,小弟若有讀錯的地方,請不吝指正,感恩)
                            

2012年2月24日 星期五

曾鯨 沛然像軸

從蔣勳老師中國藝術史的課程中知道這位明末清初的畫家曾鯨,但是在許多書畫冊中都看不到他的作品。我在上海博物館看到解說牌寫說這件畫作是曾鯨的作品,就趕快拍攝記錄下來。
根據上博解說牌的說明:曾鯨(1568-1650,明朝在1644年時,李自成攻入北京)字波臣,福建莆田人,居南京,用墨骨法畫人物肖像,反覆烘染後略敷色彩,人稱"波臣派"。這件作品是他於萬曆47年(AD1619)所繪製,時年52歲。
曾鯨 沛然像軸

明代末年,義大利的傳教士帶著聖母和基督的畫像到中國傳教,逼真的畫法刺激了像曾鯨這樣畫家的審美觀念。他的《張卿子像》、《王時敏像》、《葛展甫像》、《王鏊像》等著重人物面部結構輪廓特徵,具有寫實的畫風。
人物畫在明代不再受制於神佛釋道的理想概念,也不遵從帝王將相的宮廷華麗作風,像曾鯨這樣的畫家,走向人物肖像寫真
參考資料:
1.上海博物館解說牌。
2.蔣勳,雄獅美術,《美的沉思》

宋代定窯

定窯窯址分布在今河北曲陽縣一帶,在唐代的時候,屬於定州,故名定窯。1934年,葉麟趾先生發表《古今中外陶瓷匯編》,定窯窯址的確切位址始為世人所知。根據考古材料、文獻紀載,定窯是繼邢窯而起的白瓷窯場,創燒於唐代,鼎盛於北宋,至元代停止。根據發掘材料,北宋早、中期為裝匣鉢仰燒,器底部可見支釘痕跡或沙粒,北宋以後則廣泛地使用覆燒法,口沿不施釉,俗稱"芒口"
覆燒法是定窯窯工首創,他們採用"墊圈組合式"匣鉢,充分利用窯的空間,大大提高產量。
"芒口器"往往鑲一圈金、銀或銅圈為飾,許多器物底部刻字款識。如:""、"新官、"尚食局"、"尚藥局"、"五王府"、"天水郡"...等等。
定窯白釉"官"字款碗 (五代)
白瓷的裝飾有刻花、劃花、印花、剔花、浮雕等多種手法,例如下面這一件定窯白釉刻花花卉紋梅瓶。
定窯白釉刻花花卉紋梅瓶 (北宋)
中國國家博物館藏 定窯白釉劃花蓮瓣紋碗
定窯除了燒白釉瓷器外,也燒黑釉、醬釉、綠釉瓷器,文獻稱為黑定、紫定和綠定。並以黑釉、醬釉加金色花紋飾的器物最為名貴。
定窯在北宋後期曾燒製宮廷器具,以金嶗、銀嶗定器做為"貢瓷"。


下午讀馬未都老師的書,他有幾項提點,上面所看到的紫定,並非我們今天所看到的紫色,而是一種醬色,有點像赭石色。耀州窯也有近似的顏色,稱之為紅耀州」。那個時候要燒製我們今天所認為的紅色瓷器非常困難,其實並不紅。
定窯醬釉茶碗(北宋)


參考資料:1.滕磊、達微佳,山東畫報出版社,《中國古窯的故事》

2.馬未都,聯經出版社,《馬未都說收藏 陶瓷篇

2012年2月23日 星期四

宋代鈞窯

我們先前看過鈞窯的瓷器:玫瑰釉鼓式洗
鈞窯創始於唐代,興盛於北宋、金、元代時期續燒,到了明代衰退。以河南禹縣為中心,窯址遍及縣內各地。至今發現一百多處窯址,其中以鈞台窯燒瓷質量最高,曾供北宋宮廷使用。
世人對鈞瓷的評價很高,如:"縱有萬貫家財,不如鈞瓷一件","鈞窯器一枚,價值萬金"等說法。
鈞瓷最大的特點就是釉色千變萬化,有天藍、天青、藍灰、灰綠、蔥綠、黃綠、黑綠、月白、紫紅、玫瑰紫、丁香紫等顏色。因為在燒製過程中釉料花色、形狀千變萬化,又有"鈞瓷無對,窯變無雙","入窯一色,出窯萬彩"等說法。
鈞窯的發展並非偶然,我們先前也看過唐代的魯山花瓷,突破青瓷單一釉色的模式,開始摸索釉色的變化,工藝是由點點滴滴的經驗累積而成。
《景德鎮陶錄》中有關鈞窯的紀載

《景德鎮陶錄》中有關鈞窯的紀載

鈞窯玫瑰紫釉葵花式花盆

鈞窯月白釉出戟尊
中國國家博物館藏 鈞窯玫瑰紫釉花盆
參考資料:滕磊、達微佳,山東畫報出版社,《中國古窯的故事》

2012年2月22日 星期三

宋代哥窯

哥窯雖被列為宋代的名窯,但是到了宋代以後,就沒有再傳出新的作品。如今我們只能透過以前留下來的作品,品味當時的巧手工藝。有學者以為哥窯在浙江龍泉,也有以為在浙江杭州,有的認為在江西景德鎮,還有人根本否定哥窯存在。
哥窯的名稱最早出現在《宣德鼎彝譜》,明代宮廷庫藏"柴、汝、官、哥、鈞、定"。其中柴窯不但沒有發現遺址,而且沒有可信的實物,所以至今仍是個謎。
清代藍浦《景德鎮陶錄》有以下的紀載:因為有一對章姓兄弟在龍泉設窯場製瓷,哥哥名為"生一",他的窯場稱作"哥窯"(如下)。
《景德鎮陶錄》中有關哥窯的紀載

出產瓷器的特色是:有像魚子般的開片隱紋,紫口鐵足,有的釉層厚度已和胎體厚度近似,有時又內有氣泡,如珠隱現,如"聚沫攢珠",油灰色是最常見的釉色。而最代表哥窯瓷器的特色就是它的開片,所謂"金絲鐵線",較粗的裂紋呈現黑色,較細的裂紋呈現黃色,前後層次錯落。
前幾年法拉利跑車,還和大陸的設計家合作,用哥窯瓷器開片的特色,設計成跑車車身。哥窯傳世瓷器數量亦不多,要親眼看到哥窯瓷器卻是不難,有空常常到士林,我們自己的故宮博物院看看吧。

參考資料:滕磊、達微佳,山東畫報出版社,《中國古窯的故事》
北京故宮  哥窯青釉魚耳爐

北京故宮  哥窯青釉弦紋瓶

北京故宮  哥窯青釉葵瓣口盤
中國國家博物館藏 哥窯葵口盤
中國國家博物館藏 哥窯菱花形洗

中國國家博物館藏 哥窯貫耳瓶

2012年2月21日 星期二

宋代汝窯

色如天青的汝窯青瓷。
汝窯的遺址位於今天的河南省寶豐縣,寶豐縣在宋代屬於汝州的轄區,故稱汝窯。因曾燒過宮廷的瓷器,亦稱為"汝官窯"。傳世的汝窯瓷器數量非常少,據粗略統計,全世界約僅存七十餘件,我們台北的國立故宮博物院就有21件,我的照片拍得不好,要親炙國寶汝窯瓷器,不用買機票,走一趟士林的故宮就可以了。而且瓷器沒有像書畫般有保存的問題,常設展就可以看到。
北京故宮 陶瓷館藏汝窯瓷器
汝窯瓷器釉呈天青色,釉面有細小片紋。因多採"裹足支燒",致使器物底部留有支釘痕。釉色隨造型線條轉折變化,呈現濃淡深淺對比的韻味,給人清淡含蓄的感覺。

汝窯天青釉弦紋樽 北宋 

汝窯天青釉盤 北宋 

汝窯天青釉圓洗 北宋 
汝窯天青釉碗 北宋 
汝窯天青釉三足樽承盤 北宋
中國國家博物館藏 汝窯洗
《景德鎮陶錄》中有關汝窯的紀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