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年1月16日 星期三

宜侯夨簋

西周時期,周王朝將王畿地區稱為「甸服」。「昔我先王之有天下也,規方千里以為甸服,以供上帝、山川、百神之祀,以備百姓兆民之用,以待不庭不虞之患。其餘以均分公、侯、伯、子、男使備有寧宇」對甸服以外的統治地區,周王朝透過封邦建諸侯國,實施對地方統治。
下面這一件於1954年在江蘇丹徒煙墩山出土的"宜侯夨(ㄘㄜˋ)簋"上的銘文,就記載了周王朝封邦建國的情形。
中國國家博物館藏  宜侯夨簋
根據銘文記載,這件器物的主人"夨",最初被封為虞侯,在周王朝西部。周康王時,被改封為宜侯,根據器物出土位置,在今丹徒附近。
宜侯夨簋 銘文
這件銘文首先記述了周康王看了武王、成王伐商圖,以及周王在宜地宗社祭祀等事。之後則記錄了周王冊命的全文,內容主要是冊封"夨"於宜地為宜侯,並賞賜禮器、土田、人口和弓矢等。銘文最後是"夨"在受封為宜侯之後,稱頌周王美德,製作此銅簋,以紀念其父虞公等內容。

中國國家博物館藏  宜侯夨簋

中國國家博物館藏  宜侯夨簋


參考資料:
1. 中國國家博物館解說牌。
2. 朱筱新,東方出版社,《文物與歷史》。
3. 百度百科 《宜夨侯簋》條目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