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年1月29日 星期三

雙耳金杯

翻閱金銀器的圖鑑,再比對從南京博物院「金色中國」特展所記錄的照片,發現據代表性的文物展件還真不少。
這件雙耳素面金杯是戰國時期曾侯乙的用品。通高10.65cm,蓋徑8.2cm,重790g,1978年出土。呈束腰圓筒形,平底,腹上有對稱的雙耳,圓蓋邊有三個等距的銜扣,正好卡在杯內。
今年把湖南長沙、湖北武漢和山西太原、大同列為造訪的目的地。在訪行之前,先來看看曾侯乙的文物。曾侯乙是隨國的某位國君,戰國早期隨國和楚國關係十分密切,但隨國小,實為楚國的附庸,從出土的器物風格看來,都有顯而易見的荊楚特色。
這件雙耳素面金杯內弧似矮青銅觚班器身、隆凸的器蓋弧面,光素無紋的器表,器型敦厚莊重,組合在一起,以熟悉荊楚器物風格的專家而言,不免在視覺上給人怪異且陌生的感覺。但是楚地文化正是給人以怪異而且陌生的感覺,處處充滿奇譎、瑰麗的氣氛。
也許是對隨國的文字資料除了曾侯乙墓所發現的書簡外,實在找不到。專家也只能從荊楚研究的工藝風格,來看這些器物。楚國應是中國最早製造出金、銀容器的地方。

參考資料:賀云翱 ,上海辭書出版社《中國金銀器鑑賞圖典》。

舞伎聯珠柄八棱帶把金杯

造訪陝西歷史博物館時,何家村窖藏出土的金器是另外收費獨立展覽的。當時我看到有禁止攝影的標誌,所以沒有辦法紀錄。
這次在南京博物院的「金色中國」特展中,看到了這一件舞伎聯珠柄八棱帶把金杯。
這是一件唐代的金杯,高6.4cm,口徑7.2cm,重380g,1970年從何家村出土。
聯珠紋將杯身分成八個長方形,每個長方形內各有一舞伎,姿態各異。這杯無論是造型或是紋飾風格都充滿了粟特族的濃郁特色。
除了吹排蕭的舞伎,其他的舞伎服飾和髮飾在其他的伎樂舞圖不常見,但與粟特人的服飾和髮飾很相似。
唐代的時候金銀器在不同程度上受到了來自粟特、薩珊、拜占庭等多種域外風格影響。
和從自身社會所創造延綿發展的風格不同,外來文化對人們社會生活的影響和滲透,使得這時候的工藝出現了背離傳統新的器類、器型,這種新的器類型與移民、輸入品和仿製活動有關。位於阿姆河、錫爾河流域的粟特帶把杯正屬於這樣的情況。

參考資料:賀云翱 ,上海辭書出版社《中國金銀器鑑賞圖典》。

金獸與「金色中國」特展

我到訪南京博物院的時候,院方正舉辦「金色中國」的特展。

除了南京博物院館藏的金銀器外,還借了內蒙博物院、陝西歷史博物館、湖北省博物館、雲南省博物館的金銀器聯展。
所以我在這裡見到了許多「故舊」。若說「他鄉遇故知」是人生一大樂事,我在這裡遇到了好幾件以前看到的文物,包括在陝西歷史博物館的「鹿型金怪獸」、「鎏金鐵心銅龍」、西安市南郊何家村窖藏出土金銀器,還有上次來台北故宮「黃金旺族─內蒙古博物院大遼文物展」的展件。
在南京博物院與鹿型金怪獸重逢

在南京博物院與鎏金銅心龍重逢
我們先來看一件這次展覽的看板寶物--一級文物,金獸。
這件金獸是南京博物院的看板寶物,是一件西漢時期的金器,高10.2cm,長16cm,重9000g,含金量99%。1982年江蘇盱眙南窑庄出土。

這件金器的形狀像一隻臥豹,蜷曲匍匐。頭臥於前足之上,尾巴區夾於兩股之間,頸部掛一項圈(三道),底中空內凹,全身布滿細心敲擊的斑點狀花紋,而且大小接近一致,壁上陰刻隸書"黃六"二字。
查了一下圖鑑,這件文物出土時,置於銅壺之上,壺內貯有貨幣。看它的頭、頸上還有一個可供掛的繫孔,再加上"黃六"的線索判斷,這件金器的功用應該是衡器的"權",也就是量金器重量的標準。

參考資料:
1.南京博物院 ,倫敦出版(香港)有限公司,《南京博物院》。
2.賀云翱 ,上海辭書出版社《中國金銀器鑑賞圖典》。

2014年1月26日 星期日

青釉瓷神獸尊

這是一件西晉時期的青釉神獸尊,高28cm,口徑13.2cm。1976年5月江蘇宜興周墓墩西晉永寧二年(302年)墓出土。
淺灰色的胎土,胎質堅硬,這神獸的臉看起來有點像我們先前看到的獅子,但身子像是蛙,又有點像傳說裡的河童。淺盤口,短粗頸子,長圓腹,口含珠,前有鬚。
 兩側上部豎兩掌,下方有兩爪下撐,順爪跟部向後畫出線條。
背部有五只鰭狀物,從上至下,從大至小,豎行排列。下腹兩側有戳印紋表示翅膀。在一對耳朵後面有個大的細繩子的孔,翅膀上方有兩個小繫孔。
內外壁設青釉,半邊泛茶綠色,半邊泛茶黃色。外壁半邊泛茶黃色,開細小片紋。底部施釉不均,露胎處顯棕色。底刻"東州"二字。
參考資料:
1.南京博物院 ,倫敦出版(香港)有限公司,《南京博物院》
2.南京博物院解說牌

2014年1月22日 星期三

古宜國

之前在中國國家博物館看到一件西周時期的青銅器--"宜侯夨簋",1954年出土於江蘇丹徒大港煙墩山,說明鎮江這一帶至少有3000多年的文明史。
翻攝自南京博物院解說牌,圖示古宜國位置
南京博物院展示了更多於古宜國遺址出土的器具,包括前示"幾何印紋硬陶瓿"。
青銅小鼎、角形器、綠英石盂皆於煙墩山出土,原始青瓷碗有從煙墩山出土,
也有從磨盤墩出土,幾何印紋硬陶雙耳罐從磨盤墩出土。

由於"宜侯夨簋"出土有明確的銘文說明,學者判斷古宜國即在丹徒縣這一帶,丹徒沿江岸附近方現了許多有相同的西周時期特徵的墓葬,如大港母子墩、磨盤墩等。文化因素包括有本地特點的青銅器和素面陶鬲,但關於古宜國的考證在學術界尚未形成共識。
翻攝自鎮江博物館解說牌
以下為鎮江博物館藏品。
青銅鏃
1982年江蘇丹徒大港母子墩西周墓出土
青銅叉
1982年江蘇丹徒大港母子墩西周墓出土
青銅矛
1982年江蘇丹徒大港母子墩西周墓出土
青銅鴛鴦尊
1982年江蘇丹徒大港母子墩西周墓出土
青銅獸面紋簋
1982年江蘇丹徒大港母子墩西周墓出土
青銅帶蓋提梁卣
1982年江蘇丹徒大港母子墩西周墓出土

參考資料:
1.南京博物院解說牌。
2.鎮江博物館解說牌。

2014年1月20日 星期一

西周時候的雞蛋

我用"考古"、"文物"、"博物館"等關鍵字註記在Gmail裡搜尋關鍵字的功能項目中,Gmail會每周找到相關的新聞寄到我的電子郵箱之中。就在我造訪南京的前一兩個禮拜,收到了一則有趣的新聞,就是下面照片裡的這件文物。
《南京日報》特別報導這件展示文物:從一個江蘇句容浮果山果園出土的西周時期墓葬,發現了一個"幾何印紋(網紋)硬陶瓿",裡面放滿了已經石化了的雞蛋,距今約2800年。
瀏覽博物館的時候,還是聽到一旁有參觀民眾問那是什麼呀,顯然把這樣有趣的文物放出來展示,極易吸引民眾的目光成為亮點,也給導覽人員一些借題發輝的素材。
這次參觀南京博物院給我的感覺是:館方好像急欲將文物都呈現在觀眾的眼前,比較其他的博物館,同類型的展件特多,可也少了吸引民眾走進博物館的特殊文物。
這次展出這樣的文物可以激發一般普羅大眾的迴響,算是成功的博物館行銷。

常州淹城 荊棘紋青銅尊

高24.1cm,口徑26.5cm,1958年於江蘇武進淹城內城河出土。
這件青銅尊最大的特徵就是密布細小如針尖的細密荊棘紋,上下作連珠紋,腹部自成單元。
同樣形制的尊共出土三件,大小不一。荊棘紋尊在武進淹城、吳江九里湖、吳縣均有出土,是獨特的地方型銅器。
古淹城遺址圖

參考資料:
1.南京博物院 ,倫敦出版(香港)有限公司,《南京博物院》
2.南京博物院解說牌

錯金銀銅犧尊

南京博物院展示的這一件犧尊仍是沒有明確地說明這是什麼動物,這件犧尊的動物和先前在洛陽博物館看的銅獸形狀較為近似。


這件錯金銀銅犧尊是戰國時期的文物,通高27cm,長41.8cm。
1965年江蘇漣水三里墩出土。

參考資料:南京博物院 ,倫敦出版(香港)有限公司,《南京博物院》

2014年1月19日 星期日

銅牛燈

這件銅牛燈於1975年從江蘇睢寧劉樓出土,通高27cm,是東漢時期的文物。




錯金銅鹿燈

錯金銅鹿燈通高43.3cm,2010年時才從江蘇盱眙大雲山一座西漢時期的大墓出土。




錯銀銅牛燈

先前在中國國家博物館看到精采的雁魚燈,在南京博物院這裡也見到了幾件非常精緻的青銅燈。下面這是1980年出土於江蘇邗江甘泉山二號東漢時期墓的錯銀銅牛燈,高46.2cm,牛身36.4cm,通體光滑,工藝精湛。紋飾利用流雲紋、三角紋、螺旋紋圖案為地,飾以龍、鳳、虎、鹿以及各種神禽異獸等圖案。
牛低首昂角,雙目圓睜像是要衝向前的樣子。牛背上筒狀的部分就是點燈處,上面還有一個穹窿狀的燈罩,上面還焊一根煙管通到牛首,煙灰從這個地方進到牛腹之中。牛身、燈座、燈罩三個部分都可以拆卸。

鼓吹出行磚畫

先前看北朝陶俑與喪葬制度中,大批的俑隊中有鎮墓獸、隨侍文、武吏,還有大批隨行的儀樂隊,對照南朝的墓室磚畫中的內容,也看到了相對應的行伍。
南京博物院藏鼓吹出行磚畫
在展示室中還有這樣一幅騎在馬匹上演奏樂器的隊伍。

另外在南京市博物館也看到另一組磚畫,但是出行的人物是個別呈現在一塊塊磚上。






2014年1月18日 星期六

獅子磚畫

磚畫的內容還有獅子,和隨侍武士一樣,神獸也是在墓室裡常見的作畫內容。下面這件獅子是其中的精品。
繪製獅子的線條非常大膽豪放,獅子張開大嘴,還可以看到牠的牙齒和紅色的舌頭。比較起前朝漢代使用簡單的線條顯得細緻,比起後續的隋、唐構圖又顯得簡潔有力。

武士磚畫

看到下面磚畫中的武士的造型並不陌生,我們前面在許多博物館都看到過近似的造型,例如:在遼寧省博物館看到的持骨朵侍衛壁畫、河南博物院展示張盛墓中的侍吏武俑,還有後續介紹明孝陵神道翁仲的形象。
無論是什麼朝代,用什麼方式(壁畫、石俑、陶瓷俑、石像...),彷彿他們都擺出相同的姿勢守護著墓主人。另外像鎮墓獸與神道上的石像生,儀仗隊與石望柱(華表),也彷彿可以依著時序找到其演進的脈絡。

2014年1月17日 星期五

羽人戲龍磚畫、羽人戲虎磚畫

在"竹林七賢與榮啟期"的磚畫展示室旁還有幾件磚畫,讀參考資料《南京博物院藏寶錄》其中有一篇尤振堯先生寫的《南朝磚印壁畫  羽人戲虎圖》,裡面對這一件文物有一些介紹說明,整理如後。
古代墓葬有事死如生的觀念,所以從陪葬品中會看到許多日常生活中的器物。另一方面,古人還有期望升仙的觀念,所以在墓室四壁上有象徵升仙的圖案,除此之外還有繪製在木板上或絲織物的象徵圖案覆蓋在棺具上,各個時代呈現的方式不同,但其都是反映墓主人靈魂升仙的願望。而以下的羽人戲龍磚畫、羽人戲虎磚畫就是反映在南朝蕭齊這樣的想法。
羽人戲龍磚畫
南朝磚印壁畫是在東漢畫像磚基礎發展而來,作為砌築墓室的基礎裝飾,其特點是由幾塊、幾十塊到幾百塊的磚畫,拱砌成完整的畫面。從墓室內羨道到玄宮兩旁都有佈設。出土時個別畫面都還有設色的痕跡。目前發現這種巨幅磚印壁畫大墓計有五座,地點集中在首都建康(今南京)及蕭齊之發跡地蘭陵(今丹陽縣)一帶,而墓主人為帝王或是貴族、受寵幸大臣。
其中有三座墓發現了羽人戲虎的圖樣地點均在丹陽縣。
羽人戲虎磚畫
第一件就是在南京博物院展示的這組磚畫,1965.12出土於胡橋仙塘灣,墓前有石獸(辟邪、天祿)一對,墓室為磚砌,前為羨道,後為玄宮。羨道旁兩壁已不見磚畫。羽人戲虎圖保存狀況較好,發現在玄宮右壁,由270塊磚的側面組合而成,可以注意一下他們的砌磚法為三橫一豎相間疊砌,拼成巨幅畫面,橫2.4m,縱0.94m,是這類磚印壁畫面積最大的一幅。在向內的磚面上發現有行書(潦草)"大虎上(下)行第一"之類的註記,可見這些墓磚是經過事先設計,繪畫刻模,印製磚坯,入窯燒製,然後運至墓室組裝。
羽人戲龍磚畫(局部)
據考證這座墓的墓主人為南朝齊景帝蕭道生的修安陵。羽人戲龍圖見於玄宮左壁(左青龍右白虎,結構、大小與羽人戲虎圖相同。龍、虎對稱佈設於兩側。
羽人戲龍磚畫(局部)
羽人戲虎磚畫(局部)
羽人立於畫面一側,腰繫飄帶,衣袖、褲管均做羽帶狀,並飾羽紋,左手執拂帚,帚前繫花飾,右手捧帚,面向巨虎。虎右上有兩飛天,一持鮮果,另一作散果狀,圖面四周散刻捲雲、蓮瓣、花草等。
羽人戲虎磚畫(局部)
另外兩件發現羽人戲虎圖的墓室分別為1968.8於胡橋吳家村墓,據考證為齊和帝蕭寶融之恭安陵及1968.12於建山金家村墓所發現,據考證為齊廢帝東昏侯蕭寶卷之墓。

參考資料:
1.尤振堯,上海文藝出版社、三聯書店(香港)有限公司,《中國珍寶鑑賞叢書 南京博物院藏寶錄.南朝磚印壁畫  羽人戲虎圖》
2.南京博物院 ,倫敦出版(香港)有限公司,《南京博物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