迎面看到是顯通寺的山門,就先往顯通寺一訪。
顯通寺初名大孚靈鷲寺,據《清涼山志》記載,始創於東漢永平十一年(68),為五台山上建立的第一所佛教寺院。北魏孝文帝時期(471-477)擴建,周設十二院;唐太宗時(627-649)重修,武則天時期(690-704)更名為大華嚴寺,規模達到極盛。到了明太祖朱元璋時期,賜額「大顯通寺」。明神宗萬曆年間(1573-1620)改稱護國聖光永明寺。到康熙26年(1687)復名大顯通寺。
顯通寺是五台山享有盛譽的五大禪處之一和全山寺院之首。
康熙皇帝題 敕諭山西五台山碑 |
大文殊殿重建於清乾隆十一年(1746),面寬五間25.5m,進深六椽11.6m,單檐歇山頂,後置重檐抱廈。門上懸"大文殊殿"匾額,上款為"大清光緒二十八年",下款為"忻州梁碩光叩"。殿內佛台上供奉七尊文殊菩薩像。正中為木雕大智文殊菩薩,左為獅子文殊,右為聰明文殊,前方為智慧文殊、孺童文殊和無垢文殊,這五尊文殊像為銅鑄。佛台後供奉韋馱菩薩像,兩側為十二圓覺菩薩,皆為清代作品。
香爐上是熟悉的八吉祥圖案。
在牆面上隱約還看到文革時期貼上的標語留下的印記。
下面的照片是繼在紫金山靈谷寺後,第二次見到的無梁殿型式建築。
前面筆記由提過:最原始的佛教也是避諱造出佛陀的具象,而以大足印、法輪、龍樹、寶塔代替佛像。但自從塑造佛像成為傳法的媒介後,佛教也被稱之為「像教」。
參考資料:
1.顯通寺解說牌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