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年3月21日 星期六

菩薩頂

從圓照寺後殿繼續沿階梯上行,先看到的是水滸傳中魯智深山門演武的舊址。
魯智深山門演武的舊址

這裡是靈鷲峰,一路拾級而上,峰頂就是菩薩頂。
在山腰間回望向顯通寺、塔院寺的方向。
要上一百零八石階才能到達山門,有關於108數字的意義,先前在清福陵的筆記有先介紹過了。佛珠有108顆,人世間有108種煩惱,撞鐘要108下...等等。聽到當地的導遊介紹,叮囑團員,參拜了菩薩頂後走下了108階,就不要再回頭走了,象徵斷除煩惱。
108層石階
這是從上往下望,對面有一座影壁,也是聽當地的導遊介紹,只要閉著眼睛從影壁往前走,默默許願,再折返回來,若是摸到影壁的佛字的話,心裡默許的願望就會實現。
108層石階與影壁
旗桿與阿育王塔

這是一座四柱三門七樓琉璃頂木牌坊,「靈峯勝境」四個字是康熙皇帝題的字。導遊在這兒又提點了幾件事:其一是這裡在匾額頂上彩繪的鳳又是在下方的金龍之上,慈禧太后掌權時期負責牌坊整修的官員要奉承老佛爺。其二是"峯"字下方為減筆。為什麼丰少了一畫呢?一說順治皇帝躲在五台山修行,康熙皇帝為了表達對順治皇帝的尊重,所以減筆;另一說西藏尚未納入大清版圖,故意減筆,不過個人覺得這樣的說法過於牽強附會。
菩薩頂昔為五台山青黃二廟五大禪處之一、十大黃廟之首。《清涼山志》記載,本寺始建於唐代,稱真容院。明代改稱大文殊寺。清初,由青廟改為黃廟,並大規模建設,改名為菩薩頂,取意其峯頂住有菩薩,喻其身分高貴。
勅鑑真容院
 券門上可以看到梵文。

牌坊北面

穿過山門牌坊,前方是天王殿,建於清代,木構建築,面寬三間10m,進深身6m,五架梁通達前後檐,單檐歇山頂,黃琉璃瓦蓋頂,正脊中間置銅製蓮花寶瓶,兩端置鴟尾。一如在之前筆記中所認識的天王殿:中央供奉彌勒菩薩、韋馱菩薩。持國天王、廣目天王、多聞天王、增長天王護持須彌界四方。
天王殿
中軸線上主要的建築物包括:天王殿、大雄寶殿、大文殊殿、後殿。為五台山第一勝景。
轉經輪上有寶蓋、大明咒梵文、八吉祥圖案、金剛杵等圖案。轉經時記得要以順時針方向轉動。

排水孔造型

鐘樓


前方是大雄寶殿
金剛殿又稱護法殿,面寬三間,硬山頂(主殿用歇山頂、副殿用硬山頂),琉璃瓦覆頂。殿內佛壇上供奉五尊彩塑藏傳佛教密宗護法神。現怒相,分別為降魔護法、六臂大黑天護法、大威德金剛、吉祥天護法和毘沙門護法。喜歡日本大河劇的朋友對毘沙門護法一定不會陌生,戰國時代大名上杉謙信的軍旗中就有「毘」字旗護佑他的大軍。
怖畏金剛殿
大雄寶殿建於清代,木構建築,面寬三間13m,進深12.3m,四面圍廊,南側殿重檐抱廈,單檐歇山頂,殿頂覆以黃色琉璃瓦,殿內供三世佛,中間為釋迦牟尼佛,左側為藥師佛,右側為阿彌陀佛。同時供奉宗喀巴大師和金剛護法彩塑。
大雄寶殿



我在參考書籍上讀到了有關帶箭文殊菩薩的傳說,《清涼山寺》記載:盛唐時,李靖在京城為官,看見一些佛教的亂象,非常義憤填膺,想要消滅佛教。有一天他到五台山來打獵,突然看見中台曠野有一青年和尚與妙齡少女嬉遊,他搭起弓箭射向和尚,射中了他的左肩,和尚抱起少女逃跑,李靖立刻追去,一直追到菩薩頂寺廟。他於各殿搜查,赫然發現他的箭斜插在菩薩的左肩上。他感到神奇不可思議,寺內的和尚告訴李靖,這是文殊菩薩為渡化他,請了普賢菩薩,幻化俗身顯像提點。李靖觀察五台山的佛教活動,了解佛教儀規,也信奉了佛教。
帶箭文殊殿
李靖看到佛教活動的亂象是的確發生的,有人藉佛教謀自己的私慾也是事實,所以歷史上才曾出現了三武一宗的滅佛活動。文殊菩薩在佛教代表的是智慧,祂引導李靖去經歷他自己個人的經驗去接近宇宙大道,這樣的經歷對李靖是獨一無二的。
最近有關慈濟的諸多爭議沸沸揚揚,師友也在臉書或其他的社群軟體轉貼批判慈濟的文章。我常想著證嚴上人開一畝福田讓佛教徒種善因的種子。慈濟的若干作法也引起佛教徒的非議,但是在慈濟出現之前,我們總是從報章媒體讀到基督教、天主教建醫院、濟貧的報導。所以當證嚴上人登高一呼引領佛教徒也能走入世的道路,不是總把金錢捐去建寺、點燈,而是幫助貧苦。身為菩薩的弟子,自然也要受其精神感召。這世界貧苦的人太多,單憑點滴的捐款只是杯水車薪,慈濟建立了社會企業,讓弱勢的人也能投入,並設法讓其自食其力。創造的財富能再去幫助更多需要幫助的人。四川發生雅安地震時,也許受到了汶川大地震社會質疑的氛圍,沒有再有大型的募款活動。我想雅安的同胞所受的苦難一定不亞於汶川的災民,我把每月固定的社福捐獻,捐給了慈濟的國外救助基金,希望這一份小小的心力能帶給當地人溫暖。這一段時間社會對慈濟的質疑,也是上蒼對慈濟的考驗吧!我想上人會有大智慧繼續將這艘大船上的溫暖送到世界每個角落那些需要的人那裡。而我們佛教徒也願意做觀世音菩薩的千手、千眼,散播我們的溫暖。
客堂

大雄寶殿

大文殊殿

祖師殿

祖師殿轉經輪





大文殊殿


祖師殿

傳說文殊菩薩曾在清涼山顯靈,所以這裡成為文殊菩薩的道場。



四棱紋龍碑,漢白玉質,通高4.8m,碑座高106cm,長寬各133cm,碑身高258cm,碑額四面均雕兩條盤繞夔龍,碑身四面邊緣刻數對二龍戲珠。碑身以漢、滿、蒙、藏文刻乾隆第五次巡禮五台山時書《至靈鷲峰文殊寺即事成句》。
四棱紋龍碑




參考資料:
1.路華編著,中國社會出版社,《五台山文化寶典》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