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年3月29日 星期日

造像度量經

中國佛教美術源於印度、中亞,從造型上看都是將佛教經典內容形象化表現,早期以佛本生故事、佛傳故事為表現題材。大乘佛教傳入中土後,以《法華經》、《維摩詰經》等大乘佛教內容為表現題材。中國造佛像之古制源於印度楗馱羅,佛像形制、比例、肉髻、面像、手印、身光特特徵都嚴格地依佛教經典製作。
前面的筆記《羅睺寺》記到天王殿內的四大天王護法依《度量經》的規定製造聖像。我在一本參考書籍中翻閱到《度量經》的內容。這本經書是清乾隆七年(1742)工布查布由藏文翻譯成漢文。此經原為藏傳佛教的經典,經由漢文翻譯後,也成為了宮廷製作漢傳佛教佛像的標準。我略讀其中內容,對於其中比丘定光界珠的序文對佛的「有相」、「無相」的討論特別有感覺,相映照了我對於佛教造像源流的了解知識。也會聯想到最近談話節目對於慈濟造「宇宙大覺者」像的討論。








我把圖版貼在這一篇參考資料的筆記,接著下一篇筆記可以看一下由北京故宮轉供洛陽博物館展覽的清宮佛像,可以相互參考對照。

參考資料:
1. 洛陽博物館解說牌。
2. 李鼎霞編,北京燕山出版社,《佛教造像手印》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