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筆記前兩篇相較,這是年代最早的碑刻。造像碑由四塊碑組成,經復原為一長方形造像碑。碑陽正面為長方形龕內為一彌勒佛造像,座下壺門內有數十行題記。碑陰正面為長方形龕內為一無量壽佛造像,右上角處有「無量壽佛」榜題。碑左側由兩塊石條組成,由上至下依次刻,並列兩個小龕。碑右側有一塊十條,從上至下分別兩個並列小龕、一個小龕、一尊小立像。質地堅硬,佛頭部有修補痕。
參考書中列出銘文:
「齊永明元年歲次癸亥七月十五日,西涼曹比丘釋玄嵩,為帝主臣王累世師長父母兄弟六親眷屬及一切眾生,敬造無量壽、當來彌勒成佛二世尊像。願一切群生發弘曠心、明信三寶,瞿修十善,遭遇慈氏,龍華三會,聶豫其昌,永去塵結,法身滿足,廣度一切,共成佛道。比丘釋僧成操□□□共成此(功)」。
側面有銘文:「諸行無常,是生滅法,生滅滅已,寂滅為樂」。即闡明《大般涅槃經》的核心要義:萬物無常,涅槃即為:"常、樂、我、淨。
南方竺道生和西北涼州曇無讖在西元第五世紀都曾把《大般涅槃經》譯為漢文,宣揚一切眾生皆有佛性,在南方很流行,特別是曇無讖譯本從北方傳至南方以後。這方碑的偈語簡單說明當時四川佛教團體除了無量壽佛、彌勒佛崇拜以外之宗教信仰內容。
這方碑說明在西元五世紀,無量壽佛、彌勒佛在四川地區做為中心信仰的對象,比此二佛天界、淨土的描繪更早。
參考資料:
1.七寶瑞光特展解說牌。
2.王靜芬著,商務印書館,《中國石碑 一種象徵形式在佛教傳入之前與之後的運用》
3.佛光山佛陀紀念館,《七寶瑞光 中國南方佛教藝術展》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