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11月10日 星期六

白檀曼荼羅

陳金華老師寫的《一行與九宮:一個印度思想中國化的例案》實在非常有趣,但是要消化論文對我們這樣的業餘愛好者有點吃力,所以用divide and conquer的方法,分而食之。先看第一個關鍵字:"白檀曼荼羅"。

《佛光大辭典》
密教為造立大曼荼羅而作「前方便」時所造立之壇。係於七日作壇法中之第四日時,為行灌頂而造立之曼荼羅,通常作為三昧耶戒檀之用。造壇之時,先於中央以白檀塗香塗作十二指量之圓壇,作為五佛之位,而後次第塗作諸尊之圓壇。所設曼荼羅之尊位,《大日經 具緣品》共舉出五佛位、諸救世、佛母、蓮華手、執金剛、不動尊等六項;《大日經疏 卷四》則另有異說。

根據《大日經》,曼荼羅必須用白檀粉描繪,其中包括六個部分,分別受六類神明主導:
第一部:毘廬遮那佛
第二部:救世者
第三部:佛母
第四部:蓮花手
第五部:金剛手
第六部:不動尊

而一行大師在注疏《大日經》時增加了三部,他重新定義了白檀曼荼羅,首先將第二部的救世者分為:"一切佛"與"一切菩薩",再者加入了降三世明王。最後將描繪並實行白檀的阿闍梨也納入了一部。於是成了九部曼荼羅。方位和順序是從中央開始先順時鐘,再用Zig-zag的方式前進。
其中蓮花手和金剛手是毘廬遮那佛的左右護法,分別位於北方和相對的南方;降三世明王不動尊也是相關聯的兩位神明,也是被安排在西北方和相對的西南方。
而阿闍梨扮演的是引領信眾進入曼荼羅(西門)入口也就是開端。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