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年12月31日 星期一

河南博物院裡的夏爵

各位好朋友,新年快樂。先前看過了一些夏代的爵,如果您有需要交互比較,或是同學寫報告需要參考照片,可以點下方標籤"夏代青銅器"處連結到其他幾篇筆記裡,可以同時看到有別於商、周造型,給人質樸感的夏代爵。這次旅行在洛陽博物館看到了號稱中華第一的乳丁紋銅爵,在河南博物院則看到了以下兩件夏代的爵。
下面照片這一件爵是1980年在偃師二里頭出土的文物。
銅爵
下面這兩張照片是同一件爵,1974年新鄭市望京樓出土。可以看到上面的爵沒有柱,比較瘦長,而下面這件爵柱很短。
窄流平底銅爵

窄流平底銅爵
經過與先前的筆記放在一起瀏覽比較,發現一件有趣的事,除了上博所藏的束腰爵鋬上無孔,其他幾件夏爵鋬上皆有孔,也有特殊的功用嗎????
二里頭遺址衛星影像

四神雲氣圖壁畫

之前參觀的博物館,有看過一些臨摹的墓室壁畫。而這次在河南博物院,見到一幅"四神雲氣圖",是1992年從永城市柿園梁共王墓出土。
全幅畫作
壁畫位於墓室頂部,長5.5m,寬3.35m。畫面為四神祥瑞圖,主體為驕首飛動的蒼龍,龍舌為魚類生物(一說玄武),左右為白虎、朱雀。巨幅畫面色彩鮮豔。飛動勁健的線條和誇張騰躍的造型完美結合,是早期壁畫的代表作品
局部 白虎部分

局部畫作

局部

局部畫作

局部畫作 右上方朱雀

全幅畫面
參考資料:河南博物院解說牌

2012年12月30日 星期日

訪龍門記(十三)_藥方洞

藥方洞始鑿於北魏,北齊時完工,唐代仍有工匠續刻。因為甬道兩方有百餘藥方而得名。窟頂刻有三重蓮花及四身樂伎天,正壁鑿像五尊。
藥方洞外

窟門外的力士像

窟門外的力士像

窟門頂有石碑作門額,只是維修工人收工時沒把工具椅收起來



一舖五尊的造像



參考資料:龍門石窟解說牌
過了藥方洞,還有地華洞、八作司洞,但因仍在維修施工中,無法參觀。走過了這一區西山石窟的行程就告一段落,這時已到中午,我略作休息,吃早上買的麵包,準備下午東山石窟和白(居易)園的行程。


叔牝銅方彝

再貼一件可以和「赫赫宗周」特展對應參考的文物。
這一件西周時期的青銅方彝高32.6cm,於洛陽郊區小李村出土。
這件方彝的蓋子呈四阿屋頂的方式,脊中有方形鈕,通體有獸面紋和鳳鳥紋浮雕,蓋和內底有銘文3行12字。"叔牝賜貝于王姒,用作寶尊彝"。
郭沫若先生認為這件器物可能是周武王到周成王時期的器物,銘文中的王姒可能是文王的妃子,叔牝應當是文王之子,武王之弟成叔武。


參考資料:洛陽博物館 解說牌

2012年12月28日 星期五

訪龍門記(十二)_古陽洞

前面提到古陽洞是這一區重點裡的重點,主要有二,其一:這個佛窟是龍門地區最早開鑿的石窟(AD.493),其二:魏體書法代表的《龍門二十品》,其中有十九品在古陽洞之中。這裡是龍門石窟裡雕刻內容最豐富的洞窟。
主佛釋迦牟尼佛面帶微笑,我們前面看到:北魏時期雕塑的佛像,面帶微笑是一個重要的特徵。兩側菩薩戴寶冠、莊嚴文靜。
北魏早期(太和18年至景明元年前後 AD.494-500)古陽洞及附近小龕承續了雲崗晚期的樣式。坐佛,偏袒右肩式袈裟,內著僧祇支,袈裟外緣折帶紋;菩薩,斜技絡腋,折帶紋;造像以一舖三尊為主(一佛二菩薩)。
這一期的獅子造像,兩爪伏於地,到了宣武帝後期(AD.510-515),龍門石窟的獅子造型則為兩爪前舉。


南北壁面層層列龕多為追隨孝文帝遷都洛陽的王公貴族、高級官吏發願所造。


因為洞窟和遊客隔開,無法近距離看到《龍門二十品》的實體碑刻,只能藉由說明牌一窺其書法之美。
下面這一品造像記位於古陽洞頂南側,蟠龍碑首高51cm,寬37cm,有文5行,每行10字。康有為稱此品"如白門伎樂,裝束美麗"。
《廣川王祖母太妃侯為亡夫廣川王賀蘭汗造彌勒像記》
下面這一品造像記位於古陽洞接近窟門之處,蟠龍碑首平面上窄下寬,通高55cm,上寬23cm,文9行,一行15字。字體用筆趣向圓轉,筆跡流暢,寓隸書比翼於楷書之中。
《邑主馬振拜等卅四人造石像記》
此造像記位於古陽洞北壁,蟠龍碑首,高75cm,寬40cm,文9行,滿行18字。
《北海王元詳為母子平安造彌勒像記》
這一品位於古陽洞北壁。蟠龍碑首,碑座下刻人、獅造型,高65cm,寬33cm,文7行,滿行16字。康有為先生稱其"體方筆厚,畫平豎直"。
《長樂王丘穆陵亮夫人尉遲未亡息牛橛造彌勒像記》
這一品位於古陽洞北壁。蟠龍碑首,覆斗型座,通高75cm,寬40cm,文10行,滿行23字,康有為先生稱其"骨力峻拔","若少年偏將,氣雄力健"。
《邑主仇池楊大眼造石像記》
這一品位於古陽洞北壁。蟠龍碑首,覆斗型座,通高75cm,寬29cm,文10行,滿行20字,碑文間陽刻界格,康有為先生稱其"極意峻宕,骨格成,形體定,得其勢雄力厚,一生無靡弱之病"。
《比丘慧成為亡父始平公造石像記》
這一品位於古陽洞南壁。蟠龍碑首,通高153cm,寬49cm,文15行,滿行39字,康有為先生稱其"沉著勁重"。
《新城縣功曹孫秋生劉起祖二百人等造像記》
這一品位於古陽洞內北壁,平面,通高38cm,寬27cm,文10行,滿行14字,康有為先生亦稱其"端方峻整"。
《邑主高樹唯那解伯達卅二人造像記》
這一品位於古陽洞內洞頂中心,蟠龍碑首,平面,通高40cm,寬25cm,文5行,滿行12字,碑首及碑面殘破。
《北海王太妃高氏為孫保造像記》
這一品位於古陽洞北壁西側。蟠龍碑首,覆斗型座,通高73cm,寬39cm,文10行,滿行11字,碑下端約殘1/3,殘高47cm,康有為稱其"沉著勁重"。
《陸渾縣功曹魏靈藏薛法紹造釋迦像記》
這一品位於古陽洞壁窟門上南側,平面上寬下窄呈梯形,通高50cm,寬34cm,文8行,滿行12字,康有為先生亦稱其"沉著勁重"。
《雲陽伯鄭長猷為亡父造彌勒像記》
這一品位於古陽洞頂部,碑面呈凹弧狀,通高25cm,寬79cm,22行,滿行6字,康有為稱此品"如白門伎樂,裝束美麗"。(康夫子也辭窮了吧 :P)
《廣川王祖母太妃侯為孫息延年造彌勒像記》


這一品位於古陽洞內洞壁窟西南隅上方,平面,兩側各有禮佛圖浮雕各一,高24cm,寬38cm,文13行,滿行9字,康有為先生稱其"如長戟修矛,盤馬自喜"。(這種形容詞...是褒嗎?)
《安定王元燮為亡考妣等造釋迦像記》
這一品位於古陽洞內南壁主佛像側,平面,高37cm,寬36cm,文16行,滿行16字,碑面右上角脫落8字,字跡尚清。康有為先生稱其"峻骨妙氣"。
《齊郡王元祐造像記》
這一品位於古陽洞北壁,平面,高11cm,寬31cm,文10行,滿行3字,北魏太和二十年題,書法結體端莊,意態灑脫,端莊中求變化,康有為稱其"沉著勁重"。
《步輦郎妻一弗為亡夫張元祖造像記》
這一品位於古陽洞南壁中層第二龕,題記兩側各有禮佛圖浮雕各一,高33cm,寬34cm,文11行,滿行13字。
《比丘法生為孝文帝并北海王母子造像記》
這一品位於古陽洞北壁,碑面內呈弧形,高12cm,寬34cm,文14行,滿行5字。書體精絕多變,用筆剛勁險峻,康有為稱其"雍容文章,踴躍武事"。
《都綰闕口遊擊校尉司馬解伯達造彌勒像記》
這一品題記位於古陽洞北壁之高樹龕上方,平面,高22cm,寬45cm,文13行,滿行7字。碑面右端有裂縫,尚無毀字,康有為稱其"沉著勁重"。
《比丘道匠造像記》
這一品題記位於古陽洞北壁,平面內凹成弧狀,高17cm,寬39cm,文14行,滿行7字。康有為稱其"沉著勁重"。
《比丘惠感為亡父母造彌勒像記》
《龍門二十品》其中有十九品已整理如上,另一品則位於慈香洞

參考資料:龍門石窟解說牌
                    馬世長、丁明夷,藝術家出版社,《中國佛教石窟考古概要》。


2012年12月24日 星期一

獸面紋銅方鼎

這件銅方鼎是1977年於洛陽北窯龐家溝西周墓出土,高36cm。長方形體,直腹,立耳,柱足。四面腹部及足部都裝飾獸面紋,並以雲雷紋襯底。這件方鼎紋樣細緻流暢,而且獸面部分浮雕突出而醒目,襯托出王權的威嚴。



這件方鼎算得上是西周時期上乘之作。

參考資料:洛陽博物館解說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