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6月2日 星期四

中國國家博物館展示紙張、墨和硯

我回頭翻閱中國國家博物館的照片資料夾,看到了與揚州博物館展出相同主題的文物,一併在此整理。下面這些文物都是漢代的文物,我們得以看到早期紙、墨、硯的形式。
左:研石、墨  中:硯台 右:書刀
上面照片的文物是1975年從湖北江陵鳳凰山出土,右邊書刀是用來修改簡牘上筆誤的工具,現在我們的故宮博物院有秦文化特展,有興趣的朋友可以看到簡牘的實物。
兔型青銅水盂
上面照片文物是1957年從廣西梧州出土西漢時期的文物,器身左邊是一隻兔子的形狀,在兔子口前有盛、注水處供研墨的時候注水使用。但是右邊的構造有點讓人好奇,比較在洛陽博物館看到東漢時期的龜形硯滴複雜很多。
松塔形墨
上面照片是中是一件松塔形的墨條,1974年從寧夏固原西郊出土,是東漢時期的文物。比較上方的墨塊以及在南越王博物館看到的墨丸,已具有較佳的硬度和形狀的墨錠,以榆糜(今陝西千陽)的製墨工藝最為出名,這件松形塔墨出土的位置距離榆糜不遠,推測很可能就是榆糜產製的墨。
金關紙
這是1973年從甘肅居延肩水金關出土的西漢時期紙張,也就是蔡倫改良紙張前的紙張產品。西漢時期有人利用廢舊麻料製成原始形的植物纖維紙。到了東漢蔡倫的時候,在原料中加入樹皮、舊漁網,製造出木漿紙,人稱"蔡侯紙"。這種紙的原料廣、價格低,書寫方便,很快就成為了乘載書寫文字的材料。
左上:馬圈灣紙、左下:扶風紙、右:旱灘坡帶字紙
馬圈紙,1979年於甘肅敦煌馬圈灣出土,也是西漢時期的紙。
扶風紙,1978年於陝西扶風出土,也是西漢時期的紙。
旱灘坡帶字紙,1974年從甘肅武威旱灘坡出土,是東漢時期的紙。
上面的紙張都是在絲綢之路的範圍內發現的,當地乾燥的氣候給予這些古紙遺存下來的機會。
漆盒石硯
 這一件石硯裝在漆盒之中,1978年從山東臨沂金雀山出土是西漢時期的文物。
漆盒石硯
參考資料:中國國家博物館解說牌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