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6月16日 星期四

宋版書

從五代十國政治混亂進入宋的一統,經濟恢復,文化生活繁榮。除了政府的印刷組織與民間書坊興盛外,在士大夫階層也掀起"刻書熱"。宋代雕版印刷的刻本數量、種類、地域分布、技術和規模都達到相當高的程度。今天在古文物的拍賣市場上,宋版書也是收藏家競價收藏的珍品。在同時期的鄰國遼、金、西夏的雕版印刷也同時發展,並留下許多珍貴的印刷品實物。
宋代印書中心(翻攝自揚州博物館解說牌)
宋版印刷書籍的特點:
宋代雕版印刷書籍規模龐大,出現許多卷帙浩大的書籍,如當時的四大官書:《太平御覽》、《冊府元龜》、《文苑英華》、《太平御覽》都是上千卷,《太平廣記》500卷,成都雕版的《開寶藏》則有1046部,5048卷,費時12年,雕版達13萬塊。


宋代版本的質量
宋代是一個學術昌明的時代,刻書人態度審慎,校對細心,很少發生錯誤,這樣的治學態度也受到後世的敬重。

翻攝自揚州博物館解說牌
揚州博物館的解說牌引了上面這一段文字,註明出自(明)謝肇淛《五雜俎》,《維基百科》中有《五雜俎》,卻查不到這一段文字。反倒是在以下(清)阮葵生《茶餘客話 卷十六》中查到。
(清)阮葵生《茶餘客話 卷十六》
宋代的紙墨
先前筆記在介紹紙墨時,就提到過宋紙質堅,宋墨生香,開卷即是一種享受。
(明)高濂《遵生八牋 卷十四 藏書》
新增說明文字(明)高濂《遵生八牋 卷十四 藏書》

宋版中的避諱
宋代有嚴格的避諱制度,不僅避諱皇帝的本名,還要避諱同音字的嫌名,不僅避諱當代皇帝的名字,還要避諱皇帝先祖的名字。避諱的方式包括:缺筆、改字、註御名(遇到諱字以小字加註"今上御名"、"太上御名"或"淵聖御名"),還有少數用墨圍或是用陰文作為避諱的情況,宋刻書中的避諱字成為後人鑑別宋版書的依據之一。但到南宋時期的刻版書,避諱制度已較不嚴格了。
鐵琴銅劍樓宋元本書影 卷首對用諱字的說明

"貞"字最後一筆缺筆

宋版的字體與行款版式
宋代書主要是依循名家的書體,但也出現了橫平豎直、橫輕豎重的印刷字體--宋體字的前身。宋版書以白口、白魚尾、左右雙邊居多,宋前期四周單邊較多,到後期有少數黑口和四周雙邊者,版心一般在魚尾上方鐫刻大小字數,下方鐫刻刻工姓名,中鐫書名、卷次、頁碼。
鎮江府學刻公文紙印《新定三禮圖》(翻攝自揚州博物館解說牌)
下面是揚州博物館展示的一些宋代版的典籍。









宋代國子監刻書
宋代中央主管印刷的機構是國子監,主要印刻經、史、子、集類書籍。崇文院、秘書省、司天監、德壽殿、左廊司局等都有印刷書籍。

南宋政權在臨安建立之後,蒐集一些北宋舊監本書籍,國子監無力重雕,即令臨安府、兩浙、兩淮、江東等地方政府部門刻版,然後再送歸國子監。因此南宋時期地方官刻書籍迅速發展起來。各地方公使庫,中央在地方各路設置各路使司,地方州(府、郡)縣軍學、郡學、縣學、書院都普遍刻書、印書。
南宋淳熙四年(1177)撫州公使庫刻本《禮記註》(翻攝自揚州博物館解說牌)
下面刻於浙江紹興的《資治通鑑》,字體方整渾厚,是宋代刻印代表書籍之一。
南宋紹興二年(1132)至三年(1133)兩浙東路茶鹽司刻本《資治通鑑》(翻攝自揚州博物館解說牌)
 州(府、郡、縣、軍)學刻書,州、縣政府所刻印的書稱為郡齋本。
南宋淳熙三年桐川郡齋刻本史記》(翻攝自揚州博物館解說牌)

古代書院也是刊刻書籍的重要機構之一,書院刻書始於宋代,南宋書院數量增加,書籍需求量也增加,更加促進書院刻書活動發展。
南宋紹興十七年婺州州學刻本《古三墳書》(翻攝自揚州博物館解說牌)
南宋嘉定十七年(1224)白鷺洲書院刻本《漢書》(翻攝自揚州博物館解說牌)
佛教傳播的印經活動在宋代持續進行,而寺院也參與了印經的活動。
北宋元豐三年福州東禪寺院刻印《崇寧萬壽大藏》(翻攝自揚州博物館解說牌)
另外民間刻書的活動也非常蓬勃。
私刻場景:洛陽程一德家庭印書
私刻場景:洛陽程一德家庭印書
宋代書坊
《石林燕語  卷八》

《石林燕語  卷八》

《石林燕語  卷八》
南宋臨安府陳宅書籍鋪刻本《唐女郎魚玄機詩集》
這一件《魚玄機詩集》刻工精良、印墨厚重是宋版書中的珍品。

參考資料:
1.揚州博物館解說牌
2.Internet Archives (清)阮葵生《茶餘客話 卷十六》
3.Internet Archives(明)高濂《遵生八牋 卷十四 藏書》
4.Internet Archives (北宋)葉夣得《石林燕語  卷八》
5.《鐵琴銅劍樓宋本書影  經部一》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