參考資料:山西省博物院解說牌
2015年9月30日 星期三
2015年9月29日 星期二
山西博物院藏黑釉油滴碗
以前在陝西省博物館看見一件非常吸睛的黑釉油滴碗,在山西省博物院這裡也見到兩件非常精緻的黑釉油滴碗。
從山西省朔州市出土。這一種黑釉油滴碗於燒造時,鐵的氧化物富集於釉面,冷卻的時候形成晶體,形成銀灰色的小圓點,很像油滴,所以稱為"油滴釉",一點一點,有點像日前在台北天空見到的高積雲,用當今的形容詞,很有"療癒"的氛圍。此類器創燒於宋代,在山西有很多窯都有出產。
參考資料:山西省博物院解說牌
黑釉雞腿瓶
這一件黑釉雞腿瓶於1993年於山西省懷仁縣鵝毛口村懷仁窯採集。
這是遼、金時代典型的器物之一,因為瓶身如雞腿細長而得名。瓶肩刻有「都酒使司」四個字。
懷仁窯遺址即位於鵝毛口村,始於金代,結束於明代。以生產黑釉瓷器為主,兼有油滴釉、白釉、醬釉、白地黑花及鈞釉瓷。
黑釉瓷胎胎體厚重,裝飾有粗線條劃花和剃花,裝飾有葉紋和卷枝紋。
參考資料:山西博物院解說牌
這是遼、金時代典型的器物之一,因為瓶身如雞腿細長而得名。瓶肩刻有「都酒使司」四個字。
懷仁窯遺址即位於鵝毛口村,始於金代,結束於明代。以生產黑釉瓷器為主,兼有油滴釉、白釉、醬釉、白地黑花及鈞釉瓷。
黑釉瓷胎胎體厚重,裝飾有粗線條劃花和剃花,裝飾有葉紋和卷枝紋。
參考資料:山西博物院解說牌
2015年9月28日 星期一
碑林博物館藏聖觀音菩薩坐像
這一尊菩薩最明顯的特徵是雙手持一枝含苞待放的蓮花,我查閱《佛教的持物》一書裡面提到,蓮花綻放程度不同,有不同的含意。
1.未開敷(含苞)蓮花:比喻眾生含藏菩提心。
2.初開蓮花:比喻眾生初發菩提心,表其必能修習善行,證菩提心。
3.開敷蓮花:花果具足,表證悟果德,智慧福德莊嚴具足。
持蓮花諸尊以觀音部眾為代表。大勢至菩薩也手持未敷之蓮花。判斷此尊為觀音或大勢至菩薩可從其寶冠當中之像,大勢至菩薩冠面當中為寶瓶像。觀音菩薩寶冠上為坐佛像,觀察此尊菩薩符合此一特徵。另外《佛教的持物》一書說明此觀音像有一特殊之名稱為「聖觀音像」,左手持未開敷蓮花,右手做欲打開蓮花姿勢,代表以大悲功德,解除眾生之無始無明。含苞蓮花代表一切眾生本來自性清淨,但蓮花未開,正代表眾生為無明所慮,顛倒迷惑。在東密認為:聖觀音主救渡餓鬼道眾生。
參考資料:
1.碑林博物館解說牌
2.蕭婉珍、劉婉玲、吳美蓮、全佛文化事業有限公司,《佛教的持物》
1.未開敷(含苞)蓮花:比喻眾生含藏菩提心。
2.初開蓮花:比喻眾生初發菩提心,表其必能修習善行,證菩提心。
3.開敷蓮花:花果具足,表證悟果德,智慧福德莊嚴具足。
持蓮花諸尊以觀音部眾為代表。大勢至菩薩也手持未敷之蓮花。判斷此尊為觀音或大勢至菩薩可從其寶冠當中之像,大勢至菩薩冠面當中為寶瓶像。觀音菩薩寶冠上為坐佛像,觀察此尊菩薩符合此一特徵。另外《佛教的持物》一書說明此觀音像有一特殊之名稱為「聖觀音像」,左手持未開敷蓮花,右手做欲打開蓮花姿勢,代表以大悲功德,解除眾生之無始無明。含苞蓮花代表一切眾生本來自性清淨,但蓮花未開,正代表眾生為無明所慮,顛倒迷惑。在東密認為:聖觀音主救渡餓鬼道眾生。
聖觀音菩薩坐像背面 |
1.碑林博物館解說牌
2.蕭婉珍、劉婉玲、吳美蓮、全佛文化事業有限公司,《佛教的持物》
碑林博物館藏持弓天王造像
博物館的解說牌上說明是館內舊藏,唐代,並沒有進一步說明。我查了一下《佛教的持物》裡有關持弓箭的說明:經典中常以弓箭來比喻射穿一切眾生煩惱,一切厭離菩提之心,一切無法成佛之障礙,射穿眾生心底的無明。持弓箭的尊者有:降三世明王、千手觀音、微惹耶、弓宮、他化自在天、欲金剛、愛染明王、金剛愛菩薩、金剛衣天、咕嚕咕咧佛母(作明佛母)、雪山五長壽女、羅睺星。
其中咕嚕咕咧佛母(作明佛母)在維基百科內所附的圖像腳踩小鬼,和照片中坐在小鬼身上最為接近。但是在《佛教的持物》書中提到咕嚕咕咧佛母(作明佛母)持法器的特徵是花箭,在這一尊像中卻只見弓而未見箭,所以我還是用博物館的解說牌名稱,確實名稱為何仍待查證。
其中咕嚕咕咧佛母(作明佛母)在維基百科內所附的圖像腳踩小鬼,和照片中坐在小鬼身上最為接近。但是在《佛教的持物》書中提到咕嚕咕咧佛母(作明佛母)持法器的特徵是花箭,在這一尊像中卻只見弓而未見箭,所以我還是用博物館的解說牌名稱,確實名稱為何仍待查證。
參考資料:
1.碑林博物館解說牌
2.蕭婉珍、劉婉玲、吳美蓮、全佛文化事業有限公司,《佛教的持物》
3.《維基百科》
2015年9月27日 星期日
西安安國寺遺址出土軍荼利明王像
根據我自己讀書判別,筆記內容已與金申先生的文章以及碑林博物館的說明牌有所不同,不知道《碑林集刊》裡是否還有其他的先進對這幾尊造像有說明,如果讀者大德有相關資訊,歡迎留言,感激不盡。
此像高63cm,童子忿怒相,獨髻垂髮搭於左肩,裝束與上尊同,但雙手臂殘缺,趺坐於岩座。「軍荼利」漢譯為「瓶」,個人推測與頭頂特徵有關,猜測為軍荼利明王。在密教裡,瓶是甘露的象徵,故又譯作甘露軍荼利,為南方寶生佛的教令輪身(忿怒身)。此外,因示現忿怒像,形貌似夜叉身,也稱為軍荼利夜叉明王,也有「大笑明王」的異稱。
參考資料:
1.碑林博物館解說牌
2.蕭婉珍、劉婉玲、吳美蓮、全佛文化事業有限公司,《佛教的持物》
3.金申,華齡出版社,《佛教美術叢考 西安安國寺遺址出土的密教石像考》
此像高63cm,童子忿怒相,獨髻垂髮搭於左肩,裝束與上尊同,但雙手臂殘缺,趺坐於岩座。「軍荼利」漢譯為「瓶」,個人推測與頭頂特徵有關,猜測為軍荼利明王。在密教裡,瓶是甘露的象徵,故又譯作甘露軍荼利,為南方寶生佛的教令輪身(忿怒身)。此外,因示現忿怒像,形貌似夜叉身,也稱為軍荼利夜叉明王,也有「大笑明王」的異稱。
參考資料:
1.碑林博物館解說牌
2.蕭婉珍、劉婉玲、吳美蓮、全佛文化事業有限公司,《佛教的持物》
3.金申,華齡出版社,《佛教美術叢考 西安安國寺遺址出土的密教石像考》
西安安國寺遺址出土大威德明王像
像高51cm,頭部及左手佚失,從右手豎持如意寶棒,個人大膽推測為大威德明王。
我讀了《佛教的持物》一書,持棒的典型護法就是大威德明王。在《白寶口超 大威德法》中說:「棒器杖義,怒尊持物也。謂摧破六趣眾生惑業,令成無漏法性真實故,以如意寶珠棒為三形也。又如意寶棒者,妙觀察智發順違方便利眾生時,如意輪寶珠體,是順方便也,大威德違方便,是教令輪擁護義也,故寶珠順方便,如意輪三形,棒違方便滿威德三形,此順違共被一體,德為成悉地也,甚深義也。」
大威德明王,音譯為閻曼德迦,意為催殺閻魔者,別號降閻魔尊,密號威德金剛,又稱大威德尊者、大威德憤怒明王,為無量壽(阿彌陀)佛教令輪身,亦為文殊菩薩化現。
參考資料:
1.碑林博物館解說牌
2.蕭婉珍、劉婉玲、吳美蓮、全佛文化事業有限公司,《佛教的持物》
3.金申,華齡出版社,《佛教美術叢考 西安安國寺遺址出土的密教石像考》
我讀了《佛教的持物》一書,持棒的典型護法就是大威德明王。在《白寶口超 大威德法》中說:「棒器杖義,怒尊持物也。謂摧破六趣眾生惑業,令成無漏法性真實故,以如意寶珠棒為三形也。又如意寶棒者,妙觀察智發順違方便利眾生時,如意輪寶珠體,是順方便也,大威德違方便,是教令輪擁護義也,故寶珠順方便,如意輪三形,棒違方便滿威德三形,此順違共被一體,德為成悉地也,甚深義也。」
大威德明王,音譯為閻曼德迦,意為催殺閻魔者,別號降閻魔尊,密號威德金剛,又稱大威德尊者、大威德憤怒明王,為無量壽(阿彌陀)佛教令輪身,亦為文殊菩薩化現。
參考資料:
1.碑林博物館解說牌
2.蕭婉珍、劉婉玲、吳美蓮、全佛文化事業有限公司,《佛教的持物》
3.金申,華齡出版社,《佛教美術叢考 西安安國寺遺址出土的密教石像考》
西安安國寺遺址出土不動明王像
以下是不動明王像,材質是白大理石,第一尊高62cm,高束髮,曲髮垂左肩,作童子忿怒相,右手豎執寶劍,左手挽羂索,袒露上身,斜披絡腋,肩後飄帔帛,趺坐於岩座。
不動明王是五大明王、八大明王之主尊,先前在奈良東大寺,見過不動堂,由於唐密許多儀軌都已經失傳,許多造像的名稱都需要從日本流傳的紀錄比對確認。
====================================================
五大明王:
不動明王,中央鎮守明王,毗盧遮那佛化身。
降三世明王,東方鎮守明王,阿閦如來化身。
軍荼利明王,南方鎮守明王,寶生如來化身。
大威德明王,西方鎮守明王,阿彌陀佛化身。
金剛夜叉明王,北方鎮守明王,不空成就佛化身。
金申老師的 《西安安國寺遺址出土的密教石像考》文章曾提到:山西應縣佛宮寺釋迦木塔第三層內有四尊坐佛,分別朝向東、南、西、北四個方位,當為阿閦、寶生、阿彌陀及不空成就佛。沒有出現大日如來,這是以木塔本身即代表毗盧遮那佛,即佛之法身。
八大明王:
除蓋障菩薩--不動明王
金剛手菩薩--降三世明王
文殊菩薩 --大威德明王
虛空藏菩薩--大笑明王
彌勒菩薩 --大輪明王
觀世音菩薩--馬頭明王
地藏菩薩 --無能勝明王
普賢菩薩 --布擲明王
====================================================
參考資料:
1.碑林博物館解說牌
2.金申,華齡出版社,《佛教美術叢考 西安安國寺遺址出土的密教石像考》
不動明王是五大明王、八大明王之主尊,先前在奈良東大寺,見過不動堂,由於唐密許多儀軌都已經失傳,許多造像的名稱都需要從日本流傳的紀錄比對確認。
====================================================
五大明王:
不動明王,中央鎮守明王,毗盧遮那佛化身。
降三世明王,東方鎮守明王,阿閦如來化身。
軍荼利明王,南方鎮守明王,寶生如來化身。
大威德明王,西方鎮守明王,阿彌陀佛化身。
金剛夜叉明王,北方鎮守明王,不空成就佛化身。
金申老師的 《西安安國寺遺址出土的密教石像考》文章曾提到:山西應縣佛宮寺釋迦木塔第三層內有四尊坐佛,分別朝向東、南、西、北四個方位,當為阿閦、寶生、阿彌陀及不空成就佛。沒有出現大日如來,這是以木塔本身即代表毗盧遮那佛,即佛之法身。
八大明王:
除蓋障菩薩--不動明王
金剛手菩薩--降三世明王
文殊菩薩 --大威德明王
虛空藏菩薩--大笑明王
彌勒菩薩 --大輪明王
觀世音菩薩--馬頭明王
地藏菩薩 --無能勝明王
普賢菩薩 --布擲明王
====================================================
參考資料:
1.碑林博物館解說牌
2.金申,華齡出版社,《佛教美術叢考 西安安國寺遺址出土的密教石像考》
西安安國寺遺址出土金剛夜叉明王像
這一尊是金剛夜叉明王像,材質是白大理石,高89cm。三面都現忿怒像,主面有獠牙向上翹,其他兩面亦為童子相。火焰形大背光,頭光正上方有一馬頭,項頸鬃毛清晰可見。袒露上身,帔帛飄揚,主臂雙手當胸結契印,右側上手舉斧,中手持念珠,右下手掌心向外作與願印;左側上手持棒,中手持淨瓶,右下手持蓮蕾,半跏趺坐。
本來依金申先生的書籍內容,記為馬頭金剛,根據其書說明:束腰台座造型特殊,上半部為仰蓮形(菩薩座),而下半部為岩石形(金剛座),我們先前有記錄在南京博物院看到的白馬頭金剛,祂是觀世音菩薩化現之相,仰蓮和岩石有暗喻之意。
但我讀另一份資料,《佛教的持物》其中說明的持物特徵和金剛夜叉明王完全吻合外,腳踏舒蓮的特徵更可以解釋岩石上的蓮花,且出土的五尊像恰可對應五大明王,我認為是正解。
金剛夜叉明王漢譯為金剛夜叉、金剛藥叉、金剛噉食,能吞一切惡業眾生,亦稱金剛焰口明王、金剛盡明王,身呈黑色,故又稱大黑明王。密號為噉食金剛、調伏金剛或護法金剛。為北方不空成就如來的教令輪身。
參考資料:
1.碑林博物館解說牌
2.金申,華齡出版社,《佛教美術叢考 西安安國寺遺址出土的密教石像考》
本來依金申先生的書籍內容,記為馬頭金剛,根據其書說明:束腰台座造型特殊,上半部為仰蓮形(菩薩座),而下半部為岩石形(金剛座),我們先前有記錄在南京博物院看到的白馬頭金剛,祂是觀世音菩薩化現之相,仰蓮和岩石有暗喻之意。
但我讀另一份資料,《佛教的持物》其中說明的持物特徵和金剛夜叉明王完全吻合外,腳踏舒蓮的特徵更可以解釋岩石上的蓮花,且出土的五尊像恰可對應五大明王,我認為是正解。
金剛夜叉明王漢譯為金剛夜叉、金剛藥叉、金剛噉食,能吞一切惡業眾生,亦稱金剛焰口明王、金剛盡明王,身呈黑色,故又稱大黑明王。密號為噉食金剛、調伏金剛或護法金剛。為北方不空成就如來的教令輪身。
參考資料:
1.碑林博物館解說牌
2.金申,華齡出版社,《佛教美術叢考 西安安國寺遺址出土的密教石像考》
3.蕭婉珍、劉婉玲、吳美蓮、全佛文化事業有限公司,《佛教的持物》
西安安國寺遺址出土降三世明王像
這一尊是降三世明王像,材質是白大理石,高76cm。現忿怒像,三頭八臂,高束髮,冠正中有坐佛像,袒露上身,主臂雙手當胸結契印,下束裙,半跏趺於岩座。主頭左右為二童子面,右上手上揚高舉金剛鈴(寶鐸),右中首持寶劍,又下手持箭矢,左上手持三叉戟,左中手持弓,左下手持繩索。
降三世明王是阿閦如來的教令輪身,教喝警惕愚劣冥頑的忿怒形象,能除過去、現在、未來三世之貪、嗔、癡三毒,故名降三世明王。
降三世明王是阿閦如來的教令輪身,教喝警惕愚劣冥頑的忿怒形象,能除過去、現在、未來三世之貪、嗔、癡三毒,故名降三世明王。
參考資料:
1.碑林博物館解說牌
2.金申,華齡出版社,《佛教美術叢考 西安安國寺遺址出土的密教石像考》
3.蕭婉珍、劉婉玲、吳美蓮、全佛文化事業有限公司,《佛教的持物》
3.蕭婉珍、劉婉玲、吳美蓮、全佛文化事業有限公司,《佛教的持物》
西安安國寺遺址出土金剛手像
這一尊是金剛手像,材質是白大理石,高71cm。現怒像,雙牙上出,火焰型逆髮,袒上肩,肩搭帔帛,右手高舉金剛杵,左手斷裂但從姿勢判斷原握拳當胸,跏趺於岩座上。此像有隨心金剛(金剛隨心菩薩)、金剛童子、金剛像多種說法。隨心金剛是金剛薩埵眷屬級別之神格,降伏諸夜叉。這尊高大精緻的石雕在唐代當年應該也是非平常之像。不同於佛畫曼荼羅可容易繪製多尊神佛,石雕所需時間精力更多,可以想像安國寺當年的規模。
按密教教理,金剛五佛各現菩薩身、金剛身、忿怒身,也稱五佛、五菩薩、五忿怒,金剛薩埵為寶生佛之金剛身。先前在杭州靈隱寺飛來峰的筆記中也可以看到元代的金剛手梵像。
參考資料:
1.碑林博物館解說牌
2.金申,華齡出版社,《佛教美術叢考 西安安國寺遺址出土的密教石像考》
按密教教理,金剛五佛各現菩薩身、金剛身、忿怒身,也稱五佛、五菩薩、五忿怒,金剛薩埵為寶生佛之金剛身。先前在杭州靈隱寺飛來峰的筆記中也可以看到元代的金剛手梵像。
參考資料:
1.碑林博物館解說牌
2.金申,華齡出版社,《佛教美術叢考 西安安國寺遺址出土的密教石像考》
2015年9月26日 星期六
西安安國寺遺址出土文殊師利菩薩像
這一尊是文殊師利菩薩像,材質是白大理石,高76cm。菩薩髮髻高束,冠正中有方形寶飾,身飾項圈、瓔珞、肩搭帔(ㄆㄟˋ pei4)帛,金剛跏趺於束腰大仰蓮座上,左手持蓮花,蓮上承經篋(ㄑ一ㄝˋ chie4)。
在之前這一尊被認為虛空藏菩薩,但不知依據為何。專家根據手持蓮花和經篋判斷為文殊菩薩,經篋和寶劍是判斷文殊菩薩身分重要的標識。此像右手殘缺,持物不明。
我讀另一本參考書《中國佛教圖鑑》,書中介紹到這尊像則說明為唐代虛空藏菩薩,根據《虛空藏菩薩經》說,此菩薩頂上有紫金色如意珠,珠中可觀十方諸佛像。他的形象有多種,在金剛界曼荼羅內,作為賢劫十六尊者之一,又名金剛幢,或金幢。
參考資料:
1.碑林博物館解說牌
2.金申,華齡出版社,《佛教美術叢考 西安安國寺遺址出土的密教石像考》
3.業露華主編,雲龍出版社,《中國佛教圖鑑》
在之前這一尊被認為虛空藏菩薩,但不知依據為何。專家根據手持蓮花和經篋判斷為文殊菩薩,經篋和寶劍是判斷文殊菩薩身分重要的標識。此像右手殘缺,持物不明。
我讀另一本參考書《中國佛教圖鑑》,書中介紹到這尊像則說明為唐代虛空藏菩薩,根據《虛空藏菩薩經》說,此菩薩頂上有紫金色如意珠,珠中可觀十方諸佛像。他的形象有多種,在金剛界曼荼羅內,作為賢劫十六尊者之一,又名金剛幢,或金幢。
參考資料:
1.碑林博物館解說牌
2.金申,華齡出版社,《佛教美術叢考 西安安國寺遺址出土的密教石像考》
3.業露華主編,雲龍出版社,《中國佛教圖鑑》
西安安國寺遺址出土寶生佛像
我重新瀏覽去西安時的照片,在碑林的石刻藝術館內有一組佛像,解說牌上標示說從安國寺遺址出土。西安的安國寺應該就是指的玄秘塔碑上說的安國寺。我查到了相關的文章,1959年在西安市的西北隅出土11尊殘損的石雕佛像,這個地方在唐代的時候屬於長樂坊,當時建有安國寺,推測是唐末滅佛法難時被破壞埋在這裡。第一尊見到的是寶生佛,材質是白大理石,高66cm。頭部被破壞,袒右肩,右手施與願印,左手握拳持大衣角於左胸前,結趺坐於大仰蓮座上,蓮座束腰部雕有七匹有翼臥馬。如果有機會可以再訪碑林,下次會多拍幾張特寫的照片。與馬有關的造像包括:馬鳴大士、日天子與寶生佛。但此尊造像的服飾為佛的裝束,推斷為寶生佛。
寶生佛是密教以大日如來為首五佛之一,在金剛曼荼羅中位於南方,馬座是寶生佛的專用座。在應縣釋迦塔第三層內有四尊坐佛。阿閦、寶生、阿彌陀、不空成就四佛分坐東、南、西、北方。而塔本身即代表毘廬遮那佛,及佛的法身。但可惜在安國寺遺址內僅發現寶生佛,推測尚有大日如來、阿閦、阿彌陀、不空成就佛及其眷屬諸尊散失。
參考資料:
1.碑林博物館解說牌
2.金申,華齡出版社,《佛教美術叢考 西安安國寺遺址出土的密教石像考》
寶生佛是密教以大日如來為首五佛之一,在金剛曼荼羅中位於南方,馬座是寶生佛的專用座。在應縣釋迦塔第三層內有四尊坐佛。阿閦、寶生、阿彌陀、不空成就四佛分坐東、南、西、北方。而塔本身即代表毘廬遮那佛,及佛的法身。但可惜在安國寺遺址內僅發現寶生佛,推測尚有大日如來、阿閦、阿彌陀、不空成就佛及其眷屬諸尊散失。
參考資料:
1.碑林博物館解說牌
2.金申,華齡出版社,《佛教美術叢考 西安安國寺遺址出土的密教石像考》
2015年9月25日 星期五
德化窯達摩坐像
在之前的筆記中,在北京故宮裡看過一尊有「何朝宗款」的觀音像。在山西博物院裡,也看見一尊何朝宗的達摩像作品。
德化窯位於福建省德化縣,明、清兩代以生產胎體細白、釉色肥腴潔淨的白瓷著稱,其中各種瓷塑最著名,造型生動、線條流暢。
翻攝自山西博物院解說牌,塑像後有何朝宗印款 |
參考資料:山西博物院解說牌
,
2015年9月23日 星期三
佛像陶搖錢樹座
這尊帶有一佛二脇侍像的搖錢樹座,出土於彭山縣的一座東漢崖墓,高21.3cm,圓筒直徑7cm,是這次「七寶瑞光」特展的重要展件。
四川地區的佛教造像遺存很多,以唐宋(主要是宋)及其後期的資料佔絕大多數。所謂"早期"指的是東漢至南北朝時期,至北周領有屬地為止。而其中與佛教有關的造型主要出現在兩類資料,其一是墓室雕刻出的圖像;其二是墓內隨葬品。而搖錢樹是其中主要的明器,佛像出現在陶座上,也會出現在同住前樹的枝幹上。學者好奇的是:在當時佛像只是作為裝飾的圖案,抑或是同時也是被供養禮拜的對象。
有的學者推測四川地區的搖錢樹與廣和三星堆的青銅神樹有關連,另外除了佛教藝術外,還有眾多的西王母造像,因此具有佛教藝術造型的搖錢樹有可能是西王母信仰延伸的產物。下面這一件搖錢樹是在國立歷史博物館的展示室所記錄的,蟾蜍的造型即和西王母信仰有關。
無論如何,這一件搖錢樹座在佛教造像的紀年來說,都是相當早期的,對於南方絲路佛教藝術傳播路徑研究,具有重要的地位。
參考資料:
1.高文、王建緯,《西王母文化研究集成論文卷.搖錢樹和搖錢樹座考》
2.楊泓,科學出版社,《漢唐美術考古和佛教藝術》
四川地區的佛教造像遺存很多,以唐宋(主要是宋)及其後期的資料佔絕大多數。所謂"早期"指的是東漢至南北朝時期,至北周領有屬地為止。而其中與佛教有關的造型主要出現在兩類資料,其一是墓室雕刻出的圖像;其二是墓內隨葬品。而搖錢樹是其中主要的明器,佛像出現在陶座上,也會出現在同住前樹的枝幹上。學者好奇的是:在當時佛像只是作為裝飾的圖案,抑或是同時也是被供養禮拜的對象。
有的學者推測四川地區的搖錢樹與廣和三星堆的青銅神樹有關連,另外除了佛教藝術外,還有眾多的西王母造像,因此具有佛教藝術造型的搖錢樹有可能是西王母信仰延伸的產物。下面這一件搖錢樹是在國立歷史博物館的展示室所記錄的,蟾蜍的造型即和西王母信仰有關。
新光三越 四川金沙、三星堆文物特展中展示 青銅神樹 |
無論如何,這一件搖錢樹座在佛教造像的紀年來說,都是相當早期的,對於南方絲路佛教藝術傳播路徑研究,具有重要的地位。
參考資料:
1.高文、王建緯,《西王母文化研究集成論文卷.搖錢樹和搖錢樹座考》
2.楊泓,科學出版社,《漢唐美術考古和佛教藝術》
2015年9月22日 星期二
齊永明元年無量壽佛、彌勒佛造像碑
和筆記前兩篇相較,這是年代最早的碑刻。造像碑由四塊碑組成,經復原為一長方形造像碑。碑陽正面為長方形龕內為一彌勒佛造像,座下壺門內有數十行題記。碑陰正面為長方形龕內為一無量壽佛造像,右上角處有「無量壽佛」榜題。碑左側由兩塊石條組成,由上至下依次刻,並列兩個小龕。碑右側有一塊十條,從上至下分別兩個並列小龕、一個小龕、一尊小立像。質地堅硬,佛頭部有修補痕。
參考書中列出銘文:
「齊永明元年歲次癸亥七月十五日,西涼曹比丘釋玄嵩,為帝主臣王累世師長父母兄弟六親眷屬及一切眾生,敬造無量壽、當來彌勒成佛二世尊像。願一切群生發弘曠心、明信三寶,瞿修十善,遭遇慈氏,龍華三會,聶豫其昌,永去塵結,法身滿足,廣度一切,共成佛道。比丘釋僧成操□□□共成此(功)」。
側面有銘文:「諸行無常,是生滅法,生滅滅已,寂滅為樂」。即闡明《大般涅槃經》的核心要義:萬物無常,涅槃即為:"常、樂、我、淨。
南方竺道生和西北涼州曇無讖在西元第五世紀都曾把《大般涅槃經》譯為漢文,宣揚一切眾生皆有佛性,在南方很流行,特別是曇無讖譯本從北方傳至南方以後。這方碑的偈語簡單說明當時四川佛教團體除了無量壽佛、彌勒佛崇拜以外之宗教信仰內容。
這方碑說明在西元五世紀,無量壽佛、彌勒佛在四川地區做為中心信仰的對象,比此二佛天界、淨土的描繪更早。
參考資料:
1.七寶瑞光特展解說牌。
2.王靜芬著,商務印書館,《中國石碑 一種象徵形式在佛教傳入之前與之後的運用》
3.佛光山佛陀紀念館,《七寶瑞光 中國南方佛教藝術展》
參考書中列出銘文:
「齊永明元年歲次癸亥七月十五日,西涼曹比丘釋玄嵩,為帝主臣王累世師長父母兄弟六親眷屬及一切眾生,敬造無量壽、當來彌勒成佛二世尊像。願一切群生發弘曠心、明信三寶,瞿修十善,遭遇慈氏,龍華三會,聶豫其昌,永去塵結,法身滿足,廣度一切,共成佛道。比丘釋僧成操□□□共成此(功)」。
側面有銘文:「諸行無常,是生滅法,生滅滅已,寂滅為樂」。即闡明《大般涅槃經》的核心要義:萬物無常,涅槃即為:"常、樂、我、淨。
南方竺道生和西北涼州曇無讖在西元第五世紀都曾把《大般涅槃經》譯為漢文,宣揚一切眾生皆有佛性,在南方很流行,特別是曇無讖譯本從北方傳至南方以後。這方碑的偈語簡單說明當時四川佛教團體除了無量壽佛、彌勒佛崇拜以外之宗教信仰內容。
這方碑說明在西元五世紀,無量壽佛、彌勒佛在四川地區做為中心信仰的對象,比此二佛天界、淨土的描繪更早。
參考資料:
1.七寶瑞光特展解說牌。
2.王靜芬著,商務印書館,《中國石碑 一種象徵形式在佛教傳入之前與之後的運用》
3.佛光山佛陀紀念館,《七寶瑞光 中國南方佛教藝術展》
2015年9月20日 星期日
萬佛寺彌勒淨土碑
這方造像碑出土於四川成都萬佛寺遺址,推測年代約為六世紀晚期至七世紀初,紅砂岩,上半部,高65cm,寬59cm。
頂部邊緣完整,碑陰邊緣下場景完整。在展覽場地上只能看到碑陽,主題是以高浮雕表現了螺旋型的須彌山。碑陰則呈現彌勒淨土畫面。
參考資料:
1.王靜芬著,商務印書館,《中國石碑 一種象徵形式在佛教傳入之前與之後的運用》
2.佛光山佛陀紀念館,《七寶瑞光 中國南方佛教藝術展》
頂部邊緣完整,碑陰邊緣下場景完整。在展覽場地上只能看到碑陽,主題是以高浮雕表現了螺旋型的須彌山。碑陰則呈現彌勒淨土畫面。
參考資料:
1.王靜芬著,商務印書館,《中國石碑 一種象徵形式在佛教傳入之前與之後的運用》
2.佛光山佛陀紀念館,《七寶瑞光 中國南方佛教藝術展》
雙觀音菩薩石造像碑
今年年初在南海路國立歷史博物館的「七寶瑞光」展覽中出現了好幾件很珍貴的文物,我在參考書及讀到相關的介紹所引用的照片都還是出自其他文獻的圖版。所以有幸能親近這幾尊佛像,機遇真的非常殊勝。
根據參考書說明:這方造像碑又稱為「萬佛寺雙菩薩像碑」。無紀年,但大致可以確定為六世紀中期,被橫斷為兩段,上段頂部受損,高119cm,寬64.5cm,厚24.8cm。最上層為高浮雕,表現二菩薩立像,並伴有三對手持不同供養物的眷屬(前兩對頭戴高冠,可能表現的是高貴的供養人或諸如因陀羅等印度神),中間層則是護法力士和獅子一對,獅子中間是漫溢的水瓶,中生蓮花兩支,做為雙菩薩的基座,最下一層是一排乾達婆(Gandharvas)天空的樂神,中間為蓮花香爐(博山爐)。
林保堯老師在專題演講中,也特地介紹這方造像碑,正說明了四川地區佛教發展的特色是這裡包容了許多不同區域傳播過來的文化。觀察兩尊主菩薩的衣飾充滿笈多王朝的風格特色,護法力士代的飛繒以及背光上弦月的裝飾是波斯薩珊王朝的特色。而水滿瓶象徵生命之水、蓮花則是來自印度的裝飾風格。
參考資料:
1.王靜芬著,商務印書館,《中國石碑 一種象徵形式在佛教傳入之前與之後的運用》
2.佛光山佛陀紀念館,《七寶瑞光 中國南方佛教藝術展》
根據參考書說明:這方造像碑又稱為「萬佛寺雙菩薩像碑」。無紀年,但大致可以確定為六世紀中期,被橫斷為兩段,上段頂部受損,高119cm,寬64.5cm,厚24.8cm。最上層為高浮雕,表現二菩薩立像,並伴有三對手持不同供養物的眷屬(前兩對頭戴高冠,可能表現的是高貴的供養人或諸如因陀羅等印度神),中間層則是護法力士和獅子一對,獅子中間是漫溢的水瓶,中生蓮花兩支,做為雙菩薩的基座,最下一層是一排乾達婆(Gandharvas)天空的樂神,中間為蓮花香爐(博山爐)。
林保堯老師在專題演講中,也特地介紹這方造像碑,正說明了四川地區佛教發展的特色是這裡包容了許多不同區域傳播過來的文化。觀察兩尊主菩薩的衣飾充滿笈多王朝的風格特色,護法力士代的飛繒以及背光上弦月的裝飾是波斯薩珊王朝的特色。而水滿瓶象徵生命之水、蓮花則是來自印度的裝飾風格。
參考資料:
1.王靜芬著,商務印書館,《中國石碑 一種象徵形式在佛教傳入之前與之後的運用》
2.佛光山佛陀紀念館,《七寶瑞光 中國南方佛教藝術展》
2015年9月18日 星期五
2015年9月17日 星期四
白釉印花纏枝蓮紋大盤
定瓷的裝飾方式除了刻花、畫花之外,還有一種印花的方式。可惜下面這張照片,我沒有拍到盤面的部分。用翻攝博物館的解說牌補充一下。
這一件白釉印花纏枝蓮紋大盤是宋代的器物,胎質潔白細膩,胎質白中泛黃,在積釉處有"淚痕",盤內印滿纏枝連和折枝蓮紋。白釉印花是宋、金時期定窯最具代表性的作品。借鑑了當時名滿天下的定州緙絲技藝,構圖嚴謹,滿而不亂。
博物館也展示了幾件印花用的模子。
參考資料:
1. 河北省博物院解說牌
2. 劉森,《文物春秋》2006年第2期《金代定窯瓷器的初步研究》
這一件白釉印花纏枝蓮紋大盤是宋代的器物,胎質潔白細膩,胎質白中泛黃,在積釉處有"淚痕",盤內印滿纏枝連和折枝蓮紋。白釉印花是宋、金時期定窯最具代表性的作品。借鑑了當時名滿天下的定州緙絲技藝,構圖嚴謹,滿而不亂。
翻攝自河北省博物院解說牌 |
金 曲陽北鎮村出土 鴛鴦荷花紋盤模 |
金 曲陽北鎮村窖藏出土 "甲辰"款雲龍紋盤模 |
金 曲陽北鎮村窖藏出土"泰和丙寅"款四季花印花紋碗模 |
參考資料:
1. 河北省博物院解說牌
2. 劉森,《文物春秋》2006年第2期《金代定窯瓷器的初步研究》
2015年9月16日 星期三
白釉"官"款金裝口盤
這一件白釉"官"款瓷盤也是出土自定州靜志寺塔基地宮,五曲花形口,金銀器造型,口部施釉,且於口沿包覆環狀鎏金銀片,外底刻畫行書"官"字。這件器物特別的地方是:澄清了關於瓷器盤口包金屬作用的問題。
注意看這一件盤子的口沿是光滑的,且口部有施釉。以往以為覆燒的瓷器造成芒口以便於鑲金屬口沿,例如下面這一件鑲銅沿的白釉碗。
但這一件白釉"官"款金裝口盤拆下金銀扣後,口沿還是光華且有施釉。代表"金銀扣"的作用是單純的裝飾而非掩飾芒口。
在寺院塔基地宮發現大量的"官"字款瓷器說明:於北宋時期的高官也是佛教的虔誠信眾。所以在靜志寺、靜眾院兩所浮圖地宮都能見到定燒的高級瓷器。
參考資料:
1.河北省博物院解說牌
2.定州市博物館 杜會平,許潞梅責任編輯,《文物春秋》2002年第4期,《定窯白釉蓮紋「官」款碗》
注意看這一件盤子的口沿是光滑的,且口部有施釉。以往以為覆燒的瓷器造成芒口以便於鑲金屬口沿,例如下面這一件鑲銅沿的白釉碗。
宋 白釉銅口碗 |
在寺院塔基地宮發現大量的"官"字款瓷器說明:於北宋時期的高官也是佛教的虔誠信眾。所以在靜志寺、靜眾院兩所浮圖地宮都能見到定燒的高級瓷器。
參考資料:
1.河北省博物院解說牌
2.定州市博物館 杜會平,許潞梅責任編輯,《文物春秋》2002年第4期,《定窯白釉蓮紋「官」款碗》
白釉獸足薰爐
下面這一件就是從定州寺靜志寺塔基出土的獸足薰爐,藏於定州市博物館。所謂獸足,我想是筆記先前記錄過龍生九子之一的狻猊。
定窯燒造白瓷始於唐代,唐代時以邢窯白瓷最負盛名,但定窯的燒製技術日益進步,到了宋代地位已取代邢窯,成為燒製白瓷的代表,顯赫天下。色調上屬於暖白色,細薄潤滑中閃微黃,給人溫潤恬靜的感覺。再加上善於印花、刻花、劃花等裝飾技法,將白瓷從素白裝飾推向一新階段。元代劉祁在《歸潛志》道:「定窯花瓷甌,顏色天下白」。
另外在靜志寺的塔基也發現地宮和阿育王鐵塔,形制近似先前在浙江省博物館看到的雷峰寺地宮阿育王塔、南京市博物館藏原大報恩寺琉璃寶塔地宮之七寶阿育王塔。
參考資料:
1.河北省博物院解說牌
2.北京故宮博物院編,藝術家出版社,《故宮陶瓷館》
定窯燒造白瓷始於唐代,唐代時以邢窯白瓷最負盛名,但定窯的燒製技術日益進步,到了宋代地位已取代邢窯,成為燒製白瓷的代表,顯赫天下。色調上屬於暖白色,細薄潤滑中閃微黃,給人溫潤恬靜的感覺。再加上善於印花、刻花、劃花等裝飾技法,將白瓷從素白裝飾推向一新階段。元代劉祁在《歸潛志》道:「定窯花瓷甌,顏色天下白」。
另外在靜志寺的塔基也發現地宮和阿育王鐵塔,形制近似先前在浙江省博物館看到的雷峰寺地宮阿育王塔、南京市博物館藏原大報恩寺琉璃寶塔地宮之七寶阿育王塔。
參考資料:
1.河北省博物院解說牌
2.北京故宮博物院編,藝術家出版社,《故宮陶瓷館》
白釉刻花龍首淨瓶
接下來記錄的是定窯在宋代的器物。首先看到的是一件從定州淨眾院塔基出土的精品,藏於定州市博物館。
在北宋早期紀年墓葬、塔基出土的定瓷中,以定州靜志寺和淨眾院塔基地宮出土的數量最多,形制種類最為豐富。
首先看到的這一件國寶是一件淨瓶,說到淨瓶會想到觀世音菩薩手中裝甘露水灑淨的法器。古代佛教僧侶游方時隨身會帶十八物,據《菩薩戒經》記載,大乘比丘乞食遊方時,隨身攜帶包括:楊枝、澡豆、三衣、淨水瓶、缽、坐具、錫杖、香爐、濾水囊、手巾、刀子、火燧、鑷子、繩床、經卷、律(《梵網經》)、佛像、菩薩像(文殊、彌勒像)。
淨瓶的梵語音為:"捃雅迦"、"君遲"、"軍持",源於佛教發源地印度,後隨佛教傳入中國。唐、宋時期的淨瓶有金、銀、瓷等材質。是佛教徒用以去水或淨手的器物。從定州地區塔基出土定窯的淨瓶有二十餘件。有的流口做成像這一件器物是龍首的造型,有的僅是圓型,有的流口有蓋。
這一件淨瓶通高60.9cm,是定州塔基發現此類器形最高的。安龍首流於瓶肩,龍首高昂,張口露齒,雙目圓睜。
瓶身上腹刻纏枝花卉,刀法犀利,線條流暢,具有淺浮雕的效果。瓶頸上半部及肩、下腹刻 多層凸起蓮瓣紋。定窯產製瓷器多為中小型器物,大型器物較為少見,所以這一件淨瓶造型精美,裝飾華麗,時為難得的精品。
參考資料:
1.穆青編著、孟保青、張天漫責任編輯,河北教育出版社,《燕趙文化系列 定瓷藝術》
2.河北省博物院解說牌
在北宋早期紀年墓葬、塔基出土的定瓷中,以定州靜志寺和淨眾院塔基地宮出土的數量最多,形制種類最為豐富。
首先看到的這一件國寶是一件淨瓶,說到淨瓶會想到觀世音菩薩手中裝甘露水灑淨的法器。古代佛教僧侶游方時隨身會帶十八物,據《菩薩戒經》記載,大乘比丘乞食遊方時,隨身攜帶包括:楊枝、澡豆、三衣、淨水瓶、缽、坐具、錫杖、香爐、濾水囊、手巾、刀子、火燧、鑷子、繩床、經卷、律(《梵網經》)、佛像、菩薩像(文殊、彌勒像)。
淨瓶的梵語音為:"捃雅迦"、"君遲"、"軍持",源於佛教發源地印度,後隨佛教傳入中國。唐、宋時期的淨瓶有金、銀、瓷等材質。是佛教徒用以去水或淨手的器物。從定州地區塔基出土定窯的淨瓶有二十餘件。有的流口做成像這一件器物是龍首的造型,有的僅是圓型,有的流口有蓋。
這一件淨瓶通高60.9cm,是定州塔基發現此類器形最高的。安龍首流於瓶肩,龍首高昂,張口露齒,雙目圓睜。
瓶身上腹刻纏枝花卉,刀法犀利,線條流暢,具有淺浮雕的效果。瓶頸上半部及肩、下腹刻 多層凸起蓮瓣紋。定窯產製瓷器多為中小型器物,大型器物較為少見,所以這一件淨瓶造型精美,裝飾華麗,時為難得的精品。
參考資料:
1.穆青編著、孟保青、張天漫責任編輯,河北教育出版社,《燕趙文化系列 定瓷藝術》
2.河北省博物院解說牌
訂閱:
文章 (At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