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5月29日 星期日

雕版印刷之前的文明基礎

進入揚州雕刻印刷博物館。在正式介紹雕版印刷之前,要回顧一下人類記錄思想的歷程。圖畫、文字的發明,到刻畫、書寫的載體和工具。都提供印刷大量傳播思想前的文明技術基礎。
雕版印刷展場入口
哲學家的思考紀錄需要透過紀錄和大量傳播,才能突破個別的侷限性,影響群眾。而印刷術的發展正提供了大眾傳播最早的方式。
亞里斯多德、佛陀、孔子
最早記錄思想的方式包括:骨刻、契刻、結繩記事、模印磚瓦、在陶器上印紋和彩繪
(複製)骨刻、契刻、結繩、彩繪陶器
劉熙《釋名.卷六  釋書契
博物館的解說牌舉了一老撾契刻的例子:下面這契刻代表的是從現在起12天內,凡外來人必須繳納4頭河馬(不可思議?)或12奇刻錢(要錢就是了!)。刻木左側缺口數目代表村里人口,這裡有8位成年男子,9位成年女子,和11個小孩。
老撾契刻(翻攝自揚州博物館解說牌)
模印磚瓦、印紋陶、複製骨刻、契刻
甲骨文
筆、墨、紙、硯的發明是雕版印刷術重要的技術基礎。紙張是印刷的載體,墨是印刷主要的顏料。


筆墨紙硯
下面的照片右邊是英國揚州同鄉會會長陳俊生先生捐贈戰國銅錯銀毛筆,在邱建一老師的課堂上我知道了在秦代蒙恬將軍之前,毛筆就已經被發明了,蒙恬改善了毛筆,但是一直沒有真正見過戰國時代墓出土的毛筆,這一次在揚州博物館見到了。
戰國時期墓出土毛筆
宋代刻書用墨講究,被後人譽為"墨香紙潤","墨色如漆",尤其是初刻初印本,紙潔墨瑩,開卷生香。早期的墨可能是由石墨、碳黑研磨成細末後,加入膠料及水調和而成。
左:宋墨、右:石墨
墨條
宋應星《天工開物》製墨 (翻攝自揚州博物館解說牌)
馬尾篩、油煙墨樣本、顏料、油盞
在紙張沒有成為普遍記載文字的工具之前,木簡是主要的載體,將簡以繩串在一起就成了"冊"字,我們很容易從"冊"字的形象得到聯想。
筒牌
歷經以陶、甲骨、青銅、簡牘和縑帛作為文字的載體後,約在西漢的中期出現了紙張,但是紙張的推廣應用則是到了我們所熟知的蔡倫改善了紙張的製造方法,才廣被使用。
製紙材料
蔡倫造"蔡侯紙"
1990年甘肅敦煌懸泉出土西漢晚期寫有文字的紙(翻攝自揚州博物館解說牌)
"古者無紙,雇用簡,今諸用簡者,宜以黃紙代之"--桓玄。東晉元興3年(404),政府下令廢簡用紙,推廣普及紙張應用。
左:書刀  右:封泥、印璽
現在故宮有秦文化展,展示秦時期的封泥,早期代表身分的印章、印璽也是雕版印刷技術濫觴的基礎文明。另外拓印和印花等複製技術的發展也是雕版印刷技術的基礎。印章的版面較小,石碑拓下來是黑底白字,閱讀效果不佳。將製印和拓印的優點結合在一起,就形成雕版印刷。
帶捺印的小柄木章和捺印千佛
先前的筆記看過了史牆盤的拓印,這裡還展示了我們故宮所藏的毛公鼎拓印。
毛公鼎銘文拓本
一樣有漂亮的楷書對照。
毛公鼎釋文
拓印工具 左:刷子 右:拓包
還有石鼓文的拓本,這裡的選件都是重點文物中的重點。
石鼓文拓本
溫泉銘拓本(翻攝自揚州博物館解說牌) 
南越王墓出土印花模板(翻攝自揚州博物館解說牌) 
印花敷彩紗(馬王堆西漢墓出土)(翻攝自揚州博物館解說牌) 

參考資料:揚州博物館解說牌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