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同皇城「前朝後寢」的布設方式,隆恩殿、方城是陵主與後世子孫行禮如儀的所在,其後的地宮就是陵主休息長眠的居所。沿著中軸線續往北行,隆恩殿後可以看到一座櫺星門,我們先前在
碑林孔廟、
中山公園社稷壇都已經對櫺星門有一些認識瞭解,門內門外猶如隔開了人界與神界。
|
櫺星門 |
這座櫺星門以兩根石柱構成一獨立的建築單元,石柱間橫以會有璽彩畫的木額枋,額方上下鑲透空花板,門頂覆蓋黃琉璃瓦,其下為對開合扇門。石柱前後有抱鼓石,石柱頂上也是"望天犼",就是先前在華表上看到的神獸,屬沖天牌樓。這扇門平常不開放,只有大祭時打開。此處是皇帝或主祭者舉哀(哭陵)之處。
|
櫺星門 |
櫺星門後有石案稱為石祭台,正中央有石鼎爐,兩旁有石燭台、石香瓶,又稱石
五供。我們前面在瀋陽故宮看過琺瑯的五供祭器。鼎爐爐蓋雕正龍,石座上雕刻有我們先前看過「
佛八寶」的紋飾,還有「
暗八仙」的紋飾,還有柿子、如意(象徵事事如意),淨瓶、鵪鶉(象徵平平安安)等吉祥紋飾,可惜這裡照片上無法清楚呈現這些紋飾。這些吉祥的紋飾表達了對太祖高皇帝、孝慈高皇后吉祥的祝願。
|
石五供 |
在方城正北方的城台上,有大明樓與隆恩門遙遙相望,這是福陵位處最高的建築,也是一座碑亭,建築形制與神功聖德碑亭相同但更為高大雄偉,屋檐正面掛有「福陵」二字,告知人們後方即為太祖的寶城地宮。
|
「福陵」匾額 |
大明樓內豎立石碑,碑額為「大清」之篆體,碑身滿文居中,蒙、漢文各居左右,題為「太祖高皇帝之陵」。大明樓曾於1962年遭雷火焚毀,20世紀80年代重修。
|
從大明樓望向隆恩殿屋頂 |
|
太祖高皇帝之陵碑 |
方城之北稱為月牙城,因為其空間形狀猶如新月。周長132m,高5m,是為方城與3/4圓形寶城間的過渡空間,是清陵獨有的建築形式。此處修有「蹬道」通方城與寶城。
|
月牙城 |
|
月牙城 |
|
月牙城、角樓、蹬道 |
|
從角樓望向大明樓、月牙城、寶城 |
月牙城北牆正中鑲有彩色琉璃照壁,這是神道的端點也是寶城地宮的起點。
|
彩色琉璃照壁 |
|
從角樓拍攝月牙城 |
寶城又稱團城,青磚砌成,高1丈7尺1寸,周長59丈5尺。登上寶城,外側有雉堞,內側有女兒牆,為了保護地宮,防止積水路面,路面有些傾斜。
|
寶城寶鼎 |
據說修寶城須用童子夯,適用10歲左右的童男來踩踏,而不用木夯或石夯。寶城中間是一高大的圓形土丘,稱為寶頂,高12m,下至上斜長45m,周長198m,用白灰、黃土、沙子混合而成三合土堆築而成。在清明舉行祭祀儀式的時候,由主祭者在寶頂上添覆新土,稱之為「敷土禮」,此儀式在隆恩殿大祭之前舉行。只有皇帝親祭,可登寶頂。若由其他擔任主祭官的官員行敷土禮時,需在寶城西側搭一天橋,由主祭官員著素衣,戴黃布手套,著黃布護履,將潔土擔上天橋,由禮部官員引導式敷土處,下跪、拱舉、敷土。然後原路退下,褪下素衣、手套、護履,更換禮服,至隆恩殿主持祭典。
參考資料:
王艷春編著,瀋陽出版社,《清文化叢書,盛京福陵》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