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年11月3日 星期日

清 乾隆掐絲琺瑯勾蓮圓盒、纏枝蓮朝天耳三足爐

下面這兩件掐絲琺瑯器是乾隆時期的製品。琺瑯器的製法傳到中國之後,最初只是仿製外國的方式製作,以後中國的工匠從經驗中改進了不少的缺點,其中最重要的兩項改良,一是改進了掐絲焊劑,另一是去除「砂眼」。
清 乾隆掐絲琺瑯勾蓮圓盒
最早是用金屬焊劑把銅絲焊到器物上,但是溶化的金屬焊劑常常會流到琺瑯去,使得琺瑯顏色改變。到了18世紀初,工匠研發了用植物性膠劑替代金屬焊劑的辦法,先把銅絲黏在器身上,在上琺瑯前,再用銀粉撒在紋飾上,用火烤過固定在器身上,不會再移動了之後再填琺瑯藥料。
清 乾隆掐絲琺瑯纏枝蓮朝天耳三足爐
另外,從外國傳進的琺瑯器技術所生產的器物中,在器身上會發生一些小孔,稱為「砂眼」。在明代的琺瑯器身上,可以看到許多黑色的砂眼,若琺瑯料中含有硼酸鹽成分較多,或是胎身在上琺瑯料前沒有清洗乾淨,在燒製的過程中會產生氣泡,氣泡破後,成為砂眼。
那志良老師在書裡說:到故宮觀賞明代的琺瑯器時,可以注意看看是否可以看到這些黑色的砂眼。這樣的缺陷在清雍正、乾隆時期(18世紀)就獲得改善解決。


參考資料:那志良,行政院文化建設委員會出版,《文化資產叢書,光燦華麗的琺瑯》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