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年7月30日 星期一

舞蹈紋彩陶盆

當我看到下面照片這件文物,馬上聯想到馬諦斯的畫作。馬諦斯的畫只是在平面紙張上,可是繪在盆、碗這類器物或是圓形建築物的壁上時,繪畫中的人物就可以著著實實在空間中圍成一個圈。如果您曾經參與過原住民的祭典,或是曾經參與過類似童子軍活動的營火晚會,必能感受體會到那種歡樂的氣氛。
中國國家博物館藏   舞蹈紋彩陶盆

馬諦斯的舞蹈

馬諦斯的舞蹈
這件舞蹈紋彩陶盆是馬家窯文化時期的製品,1973年青海大通上孫家寨第384號墓出土,馬家窯文化主要分布在甘肅中部、東部和青海東北部,以彩陶為主要特徵,以碳素測定年代距今約5000年至距今4000年左右。馬家窯文化可分為石嶺下、馬家窯、半山、馬廠四個相承發展的類型。
群聚舞蹈是人類社會發展過程中的重要儀式,我們可以從這件器物想像當時的盛況。

這件陶盆高12.7cm,口徑28.5cm,細泥橙紅陶,當人捧著這件陶盆時,視線會先看到盆面上腹主題紋飾的位置。裡面的舞蹈人物紋分成三組,每組兩邊有數道弧線紋,每組間有斜葉紋相連。每組有五位跳舞的人物,頭部以圓點表示,後方垂著髮辮,有男性性徵(OS:這是參考書籍的說法,我認為創作者是在表現舞動的腳),每組兩端的人物手臂被畫成兩隻,代表手臂的舞動。舞蹈人物下方有四圈平行線,當水注進這個陶盆至平行線處,舞蹈者的影子會倒映至水中,會讓人聯想到氏族人在湖濱泉畔歡樂起舞的情景。這件陶盆提供了早期描繪人物圖樣和早期社會舞蹈的珍貴資料。
2012.08.12補充:
邵學海教授編著的《先秦藝術史》針對手拉手的舞蹈也有以下的說明。
原來除了陶盆中發現"連臂舞"的圖像外,在新疆呼圖壁岩畫、內蒙陰山岩畫、寧夏賀蘭山岩畫、甘肅黑山岩畫、雲南滄源岩畫、廣西花山岩畫都有"連臂舞"的圖像。
在印度河流域、兩河流域出土B.C.5000前後的陶器上、祕魯歷史使其彩陶、印度和義大利及美國西海岸岩畫、俄羅斯股青銅器也都曾發現"連臂舞"的圖案。
因此"連臂舞"是一種宗教儀式。邵教授在書裡也認為畫中人物所呈現的"第三隻腳"是挺立的陽具,是生殖崇拜的表徵,連臂有交媾的意象,陽具也視為一種"尾飾"。(我覺得人類學家很會掰...,想像力超豐富,右腦特別發達^^|||)。

參考資料:
1.郭廉夫、丁濤、諸葛鎧主編,張朋川領銜撰稿,天津教育出版社,《中國紋樣辭典》
2.邵學海,山東畫報出版社,《先秦藝術史》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