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年7月30日 星期一

舞蹈紋彩陶盆

當我看到下面照片這件文物,馬上聯想到馬諦斯的畫作。馬諦斯的畫只是在平面紙張上,可是繪在盆、碗這類器物或是圓形建築物的壁上時,繪畫中的人物就可以著著實實在空間中圍成一個圈。如果您曾經參與過原住民的祭典,或是曾經參與過類似童子軍活動的營火晚會,必能感受體會到那種歡樂的氣氛。
中國國家博物館藏   舞蹈紋彩陶盆

馬諦斯的舞蹈

馬諦斯的舞蹈
這件舞蹈紋彩陶盆是馬家窯文化時期的製品,1973年青海大通上孫家寨第384號墓出土,馬家窯文化主要分布在甘肅中部、東部和青海東北部,以彩陶為主要特徵,以碳素測定年代距今約5000年至距今4000年左右。馬家窯文化可分為石嶺下、馬家窯、半山、馬廠四個相承發展的類型。
群聚舞蹈是人類社會發展過程中的重要儀式,我們可以從這件器物想像當時的盛況。

這件陶盆高12.7cm,口徑28.5cm,細泥橙紅陶,當人捧著這件陶盆時,視線會先看到盆面上腹主題紋飾的位置。裡面的舞蹈人物紋分成三組,每組兩邊有數道弧線紋,每組間有斜葉紋相連。每組有五位跳舞的人物,頭部以圓點表示,後方垂著髮辮,有男性性徵(OS:這是參考書籍的說法,我認為創作者是在表現舞動的腳),每組兩端的人物手臂被畫成兩隻,代表手臂的舞動。舞蹈人物下方有四圈平行線,當水注進這個陶盆至平行線處,舞蹈者的影子會倒映至水中,會讓人聯想到氏族人在湖濱泉畔歡樂起舞的情景。這件陶盆提供了早期描繪人物圖樣和早期社會舞蹈的珍貴資料。
2012.08.12補充:
邵學海教授編著的《先秦藝術史》針對手拉手的舞蹈也有以下的說明。
原來除了陶盆中發現"連臂舞"的圖像外,在新疆呼圖壁岩畫、內蒙陰山岩畫、寧夏賀蘭山岩畫、甘肅黑山岩畫、雲南滄源岩畫、廣西花山岩畫都有"連臂舞"的圖像。
在印度河流域、兩河流域出土B.C.5000前後的陶器上、祕魯歷史使其彩陶、印度和義大利及美國西海岸岩畫、俄羅斯股青銅器也都曾發現"連臂舞"的圖案。
因此"連臂舞"是一種宗教儀式。邵教授在書裡也認為畫中人物所呈現的"第三隻腳"是挺立的陽具,是生殖崇拜的表徵,連臂有交媾的意象,陽具也視為一種"尾飾"。(我覺得人類學家很會掰...,想像力超豐富,右腦特別發達^^|||)。

參考資料:
1.郭廉夫、丁濤、諸葛鎧主編,張朋川領銜撰稿,天津教育出版社,《中國紋樣辭典》
2.邵學海,山東畫報出版社,《先秦藝術史》

2012年7月29日 星期日

彩陶網紋船形壺

這是一件新石器時代,屬於仰韶文化時期,國寶級的文物,長24.8cm,高15.6cm。1958年於陝西寶雞出土,泥質紅陶,肩有鈕,繩子可以從這而穿過去。
腹壁裝飾網狀花紋,這件文物從寶雞的金陵河與渭河交會的北首嶺遺址,還發現了石網墜等漁獵工具,所以製作這件器物的工匠,把當時打魚的船和捕魚網的意象結合在一起,充分反映當時漁獵生活。此器形罕見,而且保存完好,提供了對仰韶文化時期的研究重要資料。

參考資料:李輝柄,上海辭書出版社,《中國陶瓷鑑賞圖典》。

司馬芳殘碑

乍看這塊碑的形狀和其他碑石好像有些不同,原來是下半截斷裂,這是一塊晉代的碑,碑高106cm,寬98cm,紀載的是司馬懿之父司馬芳的事蹟。
額題「漢故司隸校尉京兆尹司馬軍之碑頌」,圓首,額上雕刻蟠螭紋。此碑原立於漢代長安城故地,1952年在西安市西大街、廣濟街口挖下水道時發現,入藏西安碑林。
此碑書法多用方筆,筆筆露鋒,書寫自然。
碑陽拓本

碑陰拓本

說明資料:李柄武、高峽主編,陝西人民教育出版社,《中華國寶 陝西珍貴文物集成 碑刻、書法卷》

2012年7月28日 星期六

長安百塔寺草書心經

這幾塊碑的內容是我們熟悉《般若波羅蜜多心經》,刻立年代、書者不詳,依趙崡定為唐碑,據附刻明代孫仁跋文,得知原在長安縣百塔寺,明成化7年(AD1471)由西安知府孫仁移藏碑林。






參考資料: 路遠,西安出版社,《碑林史話--回首千年滄桑》

于右任與鴛鴦七誌齋藏石

不知道現在的小朋友還認不認識于右任先生,如果您到台北行天宮禮拜恩主公,正門"行天宮"匾額的題字,就是于公所寫的。若說我們這個年紀的人對于右任有什麼深刻的記憶,大概就是立在玉山上他老人家的銅像被毀掉的事情吧。人離開了這個世界以後,為什麼還要留下什麼銅像、墓誌銘之類的,無疑是希望後世的人記得他什麼吧。
于右任先生是光緒癸卯(1902)年舉人,後因譏諷時政,被除了舉人資格,加入國父的革命事業。他鑽研書法,所以一生除了革命事業,也花了很多時間在金石、書法上,他的字被稱為"于體",一般我們看到書法中的草書就頭痛,因為要花很多時間猜還不一定看得出來,于公發展"標準草書",希望達到"易識、易寫、準確、美麗"的境界(我看現在簡體字中,很多字形是出自於行書、草書,猜想當初在簡化過程也曾受此構想所影響)。
于右任公書《正氣歌》
洛陽博物館藏于公墨寶
于公對於清末民初洛陽地區古代碑刻非常有興趣,與同樣酷愛金石的陝西靖國軍副總司令張鈁曾有默契,搜得北朝墓誌歸于右任,搜得唐代墓誌歸張鈁。陝西北邙山是風水寶地,所以也是古墓碑的寶庫,有一句俗諺是「生於蘇杭,死葬北邙」,這個地方是歷代盜墓者覬覦的寶地。還聽說有人把別人先人的遺骨偷偷移走,把自己先人的遺骨偷偷放進去,你可以看到如果中國人把自己利益放在優先,不顧道義的話,什麼奇怪荒謬的事都會發生。
張鈁把搜羅到的一千多方唐墓誌運回故鄉河南新安縣鐵爐鎮故宅「蜇廬」,嵌墓誌于窯壁,稱之"千唐誌齋"。于右任則將北朝墓誌藏石運到北平,保存在西直門內菊兒胡同。因為其中有七對夫婦的墓誌,所以把他藏石的地方稱作「鴛鴦七誌齋」。
這是于公於民國18年7月所書,我剛見此字想為何"鴛鴦"是"簡體字"?
其實簡體字中並未將鴛鴦下方的鳥字移走,我猜這應該就是所謂"標準草書"的發想。

沈映冬先生《于右任尋碑記》裡整理這七對夫婦。
其中"命婦"是婦人受封號者之稱,有內命婦與外命婦之分。
通典職官典注:「皇帝嬪妃及太子良娣以下為內命婦,公主及王妃以下為外命婦」
1935年,中日關係緊張,于右任先生委託楊虎城將軍設法將藏石運回陝西保存,當年冬天楊虎城派馬文彥赴北平,在宋哲元幫助下,將藏石以火車運回西安,並捐歸國有。在這批藏石進碑林之前,碑林裡唐代以前的刻石很少,而且墓誌收藏不多。(OS:我們現在一般人的觀念,陰陽屬物最好還是分開放置吧!以前的碑林不僅是文廟而且是府學、縣學之地)
這一批藏石不僅呈現了北魏時期書法之美,而且從墓誌銘中所紀實內容對照史書,有很重要的歷史價值。南北朝時期是中國書法史發展的重要階段,長期的南北分裂,書法藝術也分為南北兩大流派。簡而言之,可概括為"北碑南帖、北楷南行、北雄南秀"。不知道于公在收那些墓誌銘時可曾忌諱過什麼,不過他想擁有這書法之美的熱情,已超過一切。
現在這些鴛鴦七誌齋藏時嵌於碑林第二室到第三室,以及第三室到第四室的走廊兩旁,接下來我就放上所拍到的相片。

元珽妻穆玉容墓誌蓋

元珽妻穆玉容墓誌

元珽墓誌蓋

元珽墓誌

元誘墓誌

元誘妻馮氏墓誌

穆亮妻尉太妃墓誌

穆亮墓誌

元遙墓誌

赫連公夫人閭氏墓誌

赫連子悅墓誌

赫連公夫人閭氏墓誌蓋

參考資料:
1.路遠,西安出版社,《碑林史話--回首千年滄桑》
2.沈映冬,育達周刊社,《于右任尋碑記》

宣德時期 高足碗

以下兩件雖然都是明代宣德時期在景德鎮產的高足碗,但是上釉的方式不一樣,但都是這個時期極具代表性的作品。首先看的是「釉裡紅三魚高足碗」,這件作品的瓷胎非常白,如雪一般,簡單幾筆就畫出三條金魚優游其間,然後再上一層透明的釉料,放入窯內高溫燒製,這是屬於釉下彩(under-glaze red)的上色方式。

再來看一件鬥彩的高足碗。這件「青花紅彩海獸文高足碗」,先用青花在白瓷土胎上描繪出海浪的花紋,再塗抹透明釉後用高溫燒成青花瓷,到這個步驟為止,青花屬於釉下彩(under-glaze blue),再於釉面上用氧化鐵釉繪製海獸,低溫焙燒,可以燒出鮮豔無比的釉上彩紅(over-glaze red)。釉下青花與釉上色彩相互鬥合,稱之為「鬥彩」。

參考資料:
1.上海博物館解說牌。
2.張錯,藝術家出版社,《瓷心一片--擊壤以歌.埏埴為器》

田獵出行圖、狩獵放牧圖

我們先前已經看過好幾件不同時代與狩獵相關的文物,例如石鼓文宴樂狩獵紋豆狩獵俑。在人類文明進展的過程裡,狩獵是一項重要的活動。漢朝人當然不例外,所以在漢畫像石中不乏描繪出行騎射大場面的作品。我們看到勇士騎馬拉弓追逐鹿、狐狸...各樣的野獸,下面看到已經馴養耕牧的牛,也是在社會演進過程中,勇士所生擒活捉的野牛所馴養而成的。「平原喜搏,高原喜射」,在渤海之濱、江淮平原一帶,由官吏或莊園主人騎馬指揮觀陣,驅使獵人與禽獸搏鬥。而秦、晉一帶則是車馳馬奔,前呼後應,以車馬隊伍包圍獵物,群鹿、狐狸、...各式各樣的野獸為求生而狂奔。射獵活動是胡、漢民族交流學習漢融合的歷史結晶活動。
田獵出行圖、狩獵放牧圖  (陝西 綏德)
戰國時期的趙國位處山西中部,陝西東北和河北西南多丘陵之地,周圍有許多強敵。趙武靈王即位後,提出軍事改革要求士兵穿胡服,苦練騎射,代替傳統靠車隊、步兵的作戰方式。他的朝臣本不理會這位新即位王的命令,武靈王派人送去胡服,舉國的兵士都換上輕便的新戰衣,在山林中練習騎獵,後來練成一支強壯的騎兵,東破林胡、西敗樓煩、滅中山王國,領土拓展到燕、代之地,成了戰國七雄中的強國。
狩獵圖
參考資料:李鐵,商鼎文化出版社、千華圖書出版事業公司,《漢畫文學故事集(上)》

2012年7月27日 星期五

法獸解廌(ㄓˋ)

先前整理碑林石刻藝術館藏石刻四神靈形象時,還有看到解說牌上註記為"獨角獸"的形象,但是一直沒有讀到相關的解說文字。這次在學習整理漢畫像石相關資料時,讀到一篇"法獸解廌"的說明。
陝西歷史博物館藏 虎形獨角獸
傳說在東北荒地有一種神獸像麒麟,又像牛、羊,有翅膀,雙目炯炯有神,毛髮濃密,很愛主持公義,遇到無理、搬弄是非、以假亂真、詆毀誣陷他人的壞人就會用角撞過去,以示懲罰。堯在統領四方的時候,有一名法官名為陶皋,他有像鳥一樣的嘴(有的說是馬嘴),臉色青綠,像個怪獸,人人見了都害怕。陶皋的助手就是解廌,因為常在法官前斷案,久而久之就成了法獸。解廌作為法獸,也反映中國古代法律起源、初期審判制度、神明裁判制度的一些線索。
陝西歷史博物館藏 解廌

陝西歷史博物館藏 解廌
=====
在瀋陽的清昭陵(北陵),皇太極的陵墓神道上的石像生,也看到了解廌的蹤跡。


參考資料:李鐵,商鼎文化出版社、千華圖書出版事業公司,《漢畫文學故事集(中)》

2012年7月26日 星期四

蹴鞠

如果您看過電影《赤壁》,應該不會忘記在曹營的足球比賽。這個古代稱為「蹴鞠」的遊戲,也是畫像石中的主題之一,蹴是用腳踢,鞠是用皮革製成,裡面塞毛的圓球。
蹴鞠
如同電影所描述,蹴鞠最初就是用來訓練士兵的軍事體育活動,民間也很喜歡這個運動。但當時的球門一共12個,一邊6個。精熟的球員也從此運動中演變出精湛的雜技。
吳曾德先生在所寫的漢代畫像石》中整理了畫像磚或畫像石中的蹴鞠圖的特性:
1.常與音樂、舞蹈、雜技場面合在一起,表演這有男有女。
2.單人蹴鞠居多數,二人蹴鞠也往往是各人踢各人的(一人蹴一鞠)
3.石刻上鞠的位置有的在表演者腳下,有的在腳上方,也有在膝蓋上,說明當時除了用腳踢,也可以用身體其他部位。
目前在世上與蹴鞠近似的運動像是緬甸的踢籐球,踢毽子的技藝也推測由蹴鞠演變而來。

參考資料:
1.李建民,東大圖書公司,《中國古代遊藝史--樂舞百戲與社會生活之研究》
2.吳曾德,丹青圖書有限公司,漢代畫像石

2012年7月24日 星期二

西王母、東王公

在漢畫像石中還有一個常見的主題:西王母、東王公。
東王公 、西王母
在這張照片中,如果不說是東王公與西王母的會面,你會被畫面中的哪個角色吸引住呢?我想很多人都會注意到右手邊正在搗藥的玉兔吧!月球上什麼時候來了這麼多客人呢?看到玉兔,就好像看到媽祖身旁的千里眼、順風耳一樣,知道畫面裡的主子是西王母,也是許多神話傳說裡所稱的王母娘娘。當初后羿就是向西王母求得玉兔所搗的不死仙藥,但被嫦娥所偷吃掉了。

東王公 、西王母
第2張照片,西王母跽坐,頭上橫插一筓,筓的兩端就是所謂"勝",筓與勝相連為"勝杖"。
上方兩塊畫像石在主畫面上方及兩旁以圓圈和交叉線條連續的裝飾圖案,稱作"穿瑗(ㄩㄢˋ)","瑗"簡單說就是大孔的,有一些其他的文物上會有像龍、蛇身體像打中國結般交纏成這樣的圖案,古人認為天圓地方,有"璧圜象天"的說法。
西王母除了有玉兔外,還有其他的侍者,包括:三青鳥、三足烏、九尾狐、還有長著九個頭的"開明"獸。這些侍者在 山海經 》中都有詳細的紀載,三青鳥會幫西王母準備膳食,九尾狐在民間也被認為是長壽的象徵。
西王母的不死藥是從崑崙山上的不死樹採摘下來,再由玉兔搗煉而成。漢代人在墓室中刻劃西王母及其侍者的圖像,也有升仙永生的意味在。
西王母
在這塊畫像石中不僅看到西王母傳說中的相關故事,
畫像石下方還看到了當時農耕的實況

蔣勳老師在中國藝術史的課程中有提過:西王母原是西方一個以虎為代表圖騰的部族,所以在許多表現西王母的圖案裡,都會看到虎的形象。
有學者認為此部族首領應為男性,後來穿鑿附會才成為女性,不過之前整理良渚文化相關資料,原始社會發展之初有許多為母系社會,父系社會可能是因為後續的社會活動發展而演進成。
神話中也有描述:西王母頭戴玉飾,有老虎一般的牙齒,有虎豹一般的尾巴。

上圖中的西王母蓬髮銳齒,身著短衣,雙手持杖,肩上站著三足烏,九尾狐蹲坐,胯下聳起的是崑崙之丘。
東王公事見《神異經》,有可能是古人依西王母對應東方的男神,亦即西有白虎,東有蒼龍。
另則來歷有可能是在《穆天子傳》卷三記:周穆王巡遊許多地方後,在瑤池拜見西王母。《竹書紀年》:在周穆王十七年時,西王母亦曾訪周穆王。因此有學者推測東王公有可能就是周穆王的化身 。
整理這篇筆記後,有一個感想:如果說想要看懂西方繪畫前要讀《希臘羅馬神話》、《聖經》、《神曲》的話,在看漢畫像石前,最好先讀一讀《山海經》


參考資料:
1.吳曾德,丹青圖書有限公司,漢代畫像石
2.周到、呂品、湯文興,《河南漢代 畫像磚

以下是2012.10 訪河南博物院所看到有關東王公、西王母的畫像磚。
我們可以看到在第一列的畫像有東王公騎龍的形象。第二列是農作物。第三列是三個鋪首的形象。
東漢時期畫像磚  鄭州市出土
東王公、嘉禾大地畫像磚
以下照片第一列是西王母和玉兔的形象,第二列是九尾狐。
東漢時期畫像磚  鄭州市出土
西王母、九尾狐、鬥雞畫像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