弗利爾-賽克勒美術館將兩件都是以雲龍為主題的瓷盤放在一起,解釋上釉燒製技法的不同。
左邊的青花瓷是Porcelain with cobalt under colorless glaze。先用鈷藍顏料在白色瓷胎上繪製龍紋後,再塗佈透明的釉料,經過一次高溫鍛燒,是我們熟悉的青花瓷。這一件盤子有十棱(ten-lobed)更增添其典雅的氣息。
我本以為右邊的盤子是釉裡紅的技法所製作的,但是博物館解說牌的說明是Porcelain with iron-red enamel over the glaze。它的製程是先將無色的釉料塗布在白色的胎體高溫鍛燒,然後再用紅顏料繪製龍紋,再用一次較低的溫度燒製一次,也就是釉上彩的製程。
在中國的傳說中,雲龍能帶來風雨。護佑國家風調雨順。而五爪龍的圖案僅能使用在皇帝及極為親近的親人才能夠使用的飾紋,明代的皇帝姓朱,所以朱紅色(vermilion)也象徵著皇室。在兩件盤子的盤底都能看到用鈷藍所標示這是宣德年間的製器。
參考資料:弗利爾-賽克勒美術館解說牌
2019年8月31日 星期六
弗利爾-賽克勒美素館藏明永樂時期甜白釉暗花高足碗
之前的筆記有介紹過甜白釉,也記錄過永樂時期白釉瓷,但還是在這裡的解說牌上,讀到了以前在書籍中沒有見過的說法。
博物館的專家說明:因為永樂皇帝朱棣,這位發動靖難之役取得大位的成祖皇帝(建北京城、下西洋、編永樂大典...的偉大皇帝),非常喜歡單一純色的瓷器,尤其是白瓷。這和他信仰藏傳佛教,並大幅提升藏傳佛教的地位有關。在京城的藏傳佛教祭壇中,用了大量甜白釉的瓷器作為祭器。我猜想之前筆記提到景德鎮官窯大量燒製以藏傳佛教僧帽壺器型為參考原型的甜白釉瓷壺印證了博物館專家的說法。我們熟知在藏傳佛教中獻的哈達,主要也是白色的。
高足碗的胎壁非常薄,博物館解說牌的標題是Pure White,Thin as Paper。但是他的質地非常堅硬。壁體刻劃的龍紋技術難度很高,也是皇室專屬御用的(Prerogative)圖徵。
(2019.09.04補充)在《大英博物館 中國簡史》一書裡讀到若干重點節錄如後:
1. 明開國洪武皇帝打破傳統規定,以瓷器取代青銅器進行作為祭器進行祭典。
2.以帝王年號作為瓷器識款始於永樂皇帝。大英博物館藏永樂瓷底有宮廷書法家沈度的篆書:"永樂年製"。
3.永樂皇帝為紀念父母,於1412-1431年在南京建造大報恩寺,邀西藏高僧噶瑪巴五世(哈立麻)舉辦大齋,法會上使用了訪西藏金屬造型的白釉僧帽壺。永樂皇帝冊封噶瑪巴為"大寶法王"。
4.以紅釉瓷器容器作為祭天時候的祭器,通常配有金質或銀質蓋和托。
參考資料:
1.弗利爾-賽克勒美術館解說牌
2.[英]霍吉淑著、顧雯與謝燕譯,讀者出版社,《大英博物館 中國簡史》
博物館的專家說明:因為永樂皇帝朱棣,這位發動靖難之役取得大位的成祖皇帝(建北京城、下西洋、編永樂大典...的偉大皇帝),非常喜歡單一純色的瓷器,尤其是白瓷。這和他信仰藏傳佛教,並大幅提升藏傳佛教的地位有關。在京城的藏傳佛教祭壇中,用了大量甜白釉的瓷器作為祭器。我猜想之前筆記提到景德鎮官窯大量燒製以藏傳佛教僧帽壺器型為參考原型的甜白釉瓷壺印證了博物館專家的說法。我們熟知在藏傳佛教中獻的哈達,主要也是白色的。
高足碗的胎壁非常薄,博物館解說牌的標題是Pure White,Thin as Paper。但是他的質地非常堅硬。壁體刻劃的龍紋技術難度很高,也是皇室專屬御用的(Prerogative)圖徵。
翻攝自解說牌的暗刻龍紋 |
1. 明開國洪武皇帝打破傳統規定,以瓷器取代青銅器進行作為祭器進行祭典。
2.以帝王年號作為瓷器識款始於永樂皇帝。大英博物館藏永樂瓷底有宮廷書法家沈度的篆書:"永樂年製"。
3.永樂皇帝為紀念父母,於1412-1431年在南京建造大報恩寺,邀西藏高僧噶瑪巴五世(哈立麻)舉辦大齋,法會上使用了訪西藏金屬造型的白釉僧帽壺。永樂皇帝冊封噶瑪巴為"大寶法王"。
4.以紅釉瓷器容器作為祭天時候的祭器,通常配有金質或銀質蓋和托。
參考資料:
1.弗利爾-賽克勒美術館解說牌
2.[英]霍吉淑著、顧雯與謝燕譯,讀者出版社,《大英博物館 中國簡史》
景德鎮官窯胭脂紅釉罐
看到弗利爾-賽克勒博物館所展示的紅釉盤,我回頭翻找在廣東省博物館時看到館藏陶瓷展的資料夾。也有一件宣德時期的紅釉盤,我將其歸到以前的筆記之中。在資料夾中,我看到另一件清代官窯,也是在景德鎮,是在雍正時期所燒製名為"胭脂紅"的紅釉罐。
胭脂紅釉是以黃金為著色劑的低溫粉紅色釉的一種(含金量約為0.02%,較淺色的稱之為胭脂水,含金量約0.01%),這樣的技術在清康熙末年間從西方傳進中國,故又稱洋紅。
康熙年間僅在琺瑯彩瓷上使用金紅彩,極少見單一色的紅釉器。胭脂紅釉器到清末時,景德鎮官窯一直都有在產,但是還是以雍正、乾隆年間品質為精。
參考資料:廣東省博物館解說牌
廣東省博物館藏景德鎮官窯胭脂紅釉罐 |
康熙年間僅在琺瑯彩瓷上使用金紅彩,極少見單一色的紅釉器。胭脂紅釉器到清末時,景德鎮官窯一直都有在產,但是還是以雍正、乾隆年間品質為精。
參考資料:廣東省博物館解說牌
弗利爾-賽克勒美術館藏明代紅釉瓷盤
弗利爾-賽克勒美術館不但對宋瓷推崇備至,對明代的瓷器也給予高度的評價與讚賞。這對我們在台北只要搭公車到士林就可以進入故宮博物院看到歷代名瓷的老百姓,有種很奇妙的感覺。
雖然我之前已經寫過有關紅釉瓷的筆記,我們還是來看看美國的專家如何介紹。在中國,紅色是太陽的象徵,明代的皇帝在北京日壇祭日的時候,需要使用紅釉的瓷器做為祭器。這一種特殊色調(hue)的紅色釉瓷器的燒製過程是非常具有挑戰性的。負責在皇家窯場製作瓷器的窯工必須熟悉掌握製瓷過程中包括調製釉料(加入一點氧化銅料進入釉內)、上釉、燒製瓷器時火候的控制、冷卻...等每一個細節。才能製作出如此微妙釉色光澤的紅釉瓷。透過顯微放大可以發現在釉料中有著數以百萬計沒有破的微氣泡在其中。
博物館的專家還提到一個觀點是我以前沒有聽過的:即使後來清代的官窯嘗試仿製明代的紅釉瓷,也無法達到這樣微妙紅的色澤境界。比對了以前紀錄郎窯紅的筆記,完全同意博物館專家的看法。
參考資料:弗利爾-賽克勒美術館解說牌
參考筆記:
1.永樂、宣德時期紅釉瓷
2.郎窯紅釉觀音尊
紅色的解說牌提醒觀眾這是重要的館藏 |
翻攝自解說牌-盤底標示著是宣德年間製 |
博物館的專家還提到一個觀點是我以前沒有聽過的:即使後來清代的官窯嘗試仿製明代的紅釉瓷,也無法達到這樣微妙紅的色澤境界。比對了以前紀錄郎窯紅的筆記,完全同意博物館專家的看法。
參考資料:弗利爾-賽克勒美術館解說牌
參考筆記:
1.永樂、宣德時期紅釉瓷
2.郎窯紅釉觀音尊
2019年8月30日 星期五
弗利爾-賽克勒美術館藏建窯及龍泉窯宋代瓷碗
弗利爾-賽克勒美術館也收藏了建窯和龍泉窯的宋瓷。左邊的是建窯所產製油滴紋的碗。博物館的解說牌也簡單介紹了宋代人喝茶的方式,喝茶的碗之所以這麼大,是因為裡面除了茶湯還盛放了一些固體的食材包括:薑(我想可能是研磨的薑末),還有紅棗(jujubes、red dates)。當時人飲茶的方式比較像我們今天到客家庄旅遊時所體驗的擂茶。
之所以出現油滴紋是因為製好的瓷胎澆淋塗佈上釉料,在燒製的過程中,釉料中的鐵質經過高溫析出,嬗變出如此不可預測的油滴圖案。
青瓷的碗則是龍泉窯的作品,博物館說明這樣的碗當時是用來盛放加溫過的清酒。我們可以看到這個碗如玉一般的色澤,當時的人有如捧著像翠玉一般的酒碗啜飲佳釀。
在右手邊的也是建窯所產製的茶碗,在備茶時,會用竹帚(bamboo whisk)將一茶匙的粉(我想是也是像擂茶那樣的茶粉)置於碗內,並注入沸水。這樣厚實胎體的茶碗對於茶有保溫的作用。我們看這碗壁的釉色花紋很像野兔的毛(hare's fur),這和油滴碗紋樣形成的原理一樣,釉中的鐵質在高溫下產生像虹彩(iridescent)般的紋樣。
參考資料:弗利爾-賽克勒美術館解說牌
參考筆記:
1.黑釉油滴碗
2.建窯
3.龍泉窯
之所以出現油滴紋是因為製好的瓷胎澆淋塗佈上釉料,在燒製的過程中,釉料中的鐵質經過高溫析出,嬗變出如此不可預測的油滴圖案。
青瓷的碗則是龍泉窯的作品,博物館說明這樣的碗當時是用來盛放加溫過的清酒。我們可以看到這個碗如玉一般的色澤,當時的人有如捧著像翠玉一般的酒碗啜飲佳釀。
在右手邊的也是建窯所產製的茶碗,在備茶時,會用竹帚(bamboo whisk)將一茶匙的粉(我想是也是像擂茶那樣的茶粉)置於碗內,並注入沸水。這樣厚實胎體的茶碗對於茶有保溫的作用。我們看這碗壁的釉色花紋很像野兔的毛(hare's fur),這和油滴碗紋樣形成的原理一樣,釉中的鐵質在高溫下產生像虹彩(iridescent)般的紋樣。
參考資料:弗利爾-賽克勒美術館解說牌
參考筆記:
1.黑釉油滴碗
2.建窯
3.龍泉窯
弗利爾-賽克勒美素館藏定窯、磁州窯及越窯宋瓷
弗利爾-賽克勒美術館藏南宋官窯青釉長頸瓶
這件青釉長頸瓶是我在杭州時曾經拜訪過的郊壇南宋時期(12世紀)官窯所燒製的。
博物館的專家認為南宋官窯所產製的瓷器之所以吸引人的目光和喜愛在於製瓷工匠對於青釉特性的了解以及燒製過程中火候溫度掌控的精熟,才能產出光澤如此溫潤,紋理細緻開片所裝飾的青瓷瓶。可以想像那時候擁有這一件瓷瓶的主人在掌握玩賞著這件瓶子時發自內心的喜悅。
宋代是一個尚古的年代,讀書人不僅研究古金文,欣賞古青銅器銘文,鑽研古文。在製瓷的形態上也把古代的青銅容器作為器型的典範。
參考資料:弗利爾-賽克勒美術館解說牌
參考筆記:
1.南宋官窯博物館
2.宋代官窯
博物館的專家認為南宋官窯所產製的瓷器之所以吸引人的目光和喜愛在於製瓷工匠對於青釉特性的了解以及燒製過程中火候溫度掌控的精熟,才能產出光澤如此溫潤,紋理細緻開片所裝飾的青瓷瓶。可以想像那時候擁有這一件瓷瓶的主人在掌握玩賞著這件瓶子時發自內心的喜悅。
宋代是一個尚古的年代,讀書人不僅研究古金文,欣賞古青銅器銘文,鑽研古文。在製瓷的形態上也把古代的青銅容器作為器型的典範。
參考資料:弗利爾-賽克勒美術館解說牌
參考筆記:
1.南宋官窯博物館
2.宋代官窯
2019年8月28日 星期三
張公巷窯址出土汝瓷
清涼寺遺址出土汝窯瓷器
我在河南省博物館曾見過出土的汝瓷,但因為大多是破碎的瓷器,遲遲沒有放進筆記裡。趁著這次在弗利爾-賽克勒美術館看到的汝瓷,一起放進筆記裡。
博物館用來讚賞這一件鵝頸瓶的釉色沿襲至唐人對秘色瓷的讚賞用詞--"恰似與過天晴",汝窯窯工應該還繼承著唐代製釉燒瓷的技藝。此瓶敞口細頸,鼓腹,圈足。頸部與腹部刻有蓮花紋,造型淡雅。藍釉色澤溫潤柔和,開片在光線輝映下更增添優雅的風格。
汝窯是北宋時期專為宮廷燒製瓷器的窯廠,在歷史上燒造的時間很短,存世器物稀少,所以珍貴。1987年-2002年發掘寶豐縣清涼寺遺址,出土窯爐20座,作坊3處,並出土大量瓷片,和汝窯瓷器。瓷胎呈香灰色,釉色天青,器表有開片,與傳世的汝瓷有一致的特徵。
參考資料:河南省博物院解說牌
1987年出土 天藍釉刻花鵝頸瓷瓶 -恰似雨過天晴 |
1987年出土 天青釉折肩瓶 |
1987年出土 天青釉盞托 |
1987年出土 天青釉洗 |
1987年出土 天青釉盤 |
清涼寺遺址現場照片(翻攝自河南省博物院解說牌) |
參考資料:河南省博物院解說牌
弗利爾-賽克勒美術館藏汝窯宋瓷
我們前面的筆記提過汝窯宋瓷的珍貴性,現存數量最多的汝瓷在我們台北的國立故宮博物院。在弗利爾-賽克勒美術館展示的這一件汝窯茶盞,於1937年被收藏進館,根據解說牌的說明,可能來自河南寶豐清涼寺汝官窯遺址。我讀了《維基百科.寶豐清涼寺汝官窯遺址博物館》條目,1987-2000年間此遺址才被大規模發掘。而博物館1937年購入的這一件是宮裡流出去的傳世作品,或是在戰亂年代流落在民間的遺珍就不得而知了。
參考資料:
1.弗利爾-賽可勒美術館解說牌
2.《維基百科.寶豐清涼寺汝官窯遺址博物館》條目
參考筆記:
1.宋代汝窯
參考資料:
1.弗利爾-賽可勒美術館解說牌
2.《維基百科.寶豐清涼寺汝官窯遺址博物館》條目
參考筆記:
1.宋代汝窯
2019年8月17日 星期六
向過去致敬(Homage to the Past)
2019年8月16日 星期五
漂浮的芬芳
博物館專家判斷這一件薰香器是前面筆記看過馬木路克王朝(公元15世紀中期)的薰香器,這種薰香器非常特別,利用平衡環架(gimbal)角動量守恆原理,保持中心盛放燃香容器直立的方向,不致因為風吹搖晃傾倒。
博物館的解說牌說明:這是中國漢代的發明。後來傳播至阿拉伯世界風行。
我查了網路的資料,在《西京雜記 卷一 二十九》記述了漢代的這一件發明:「長安巧匠丁緩者....又作臥褥香鑪,一名被中香鑪。本出房風,其法後絕,至緩始更為之。為機環,轉運四周,而鑪體常平,可置之被褥,故以為名。」所以這一件發明原先是設計置於被褥之中。
參考資料:
1.弗利爾-賽克勒美術館解說牌
2. 《漢代的香爐真是巧奪天工》
3.《維基文庫.西京雜記》
博物館的解說牌說明:這是中國漢代的發明。後來傳播至阿拉伯世界風行。
我查了網路的資料,在《西京雜記 卷一 二十九》記述了漢代的這一件發明:「長安巧匠丁緩者....又作臥褥香鑪,一名被中香鑪。本出房風,其法後絕,至緩始更為之。為機環,轉運四周,而鑪體常平,可置之被褥,故以為名。」所以這一件發明原先是設計置於被褥之中。
參考資料:
1.弗利爾-賽克勒美術館解說牌
2. 《漢代的香爐真是巧奪天工》
3.《維基文庫.西京雜記》
10-11th世紀伊朗的薔薇水銀壺
9-10th世紀埃及的香水瓶
博物館標示這一件主體由石英(Rock crystal)製成的香水瓶是公元9-10世紀埃及的文物,我查了《維基百科》這一段時間埃及由突厥人所建立的突倫王朝所統治。當時上流社會的男男女女就已經把濃縮精油或花露水當成他們"華麗服飾"的一部分。不僅塗抹在身上,也會將精油或ˋ花露水添加進飲料或食物之中,除了增添美味的口感之外,也有防腐的作用。
而這些數量稀少,昂貴的精油就存放在這精緻的香水瓶中,我們可以看到瓶身上石英還有線條流暢華麗的紋樣;瓶口、瓶體及底座用的是黃金與搪瓷琺瑯鑲嵌工藝。這一件精品曾經由神聖羅馬帝國的魯道夫二世(Rudolf II)(1576-1612在位)所擁有,他是一位精品的收藏家。
參考資料:弗利爾-賽克勒美術館解說牌
而這些數量稀少,昂貴的精油就存放在這精緻的香水瓶中,我們可以看到瓶身上石英還有線條流暢華麗的紋樣;瓶口、瓶體及底座用的是黃金與搪瓷琺瑯鑲嵌工藝。這一件精品曾經由神聖羅馬帝國的魯道夫二世(Rudolf II)(1576-1612在位)所擁有,他是一位精品的收藏家。
參考資料:弗利爾-賽克勒美術館解說牌
2019年8月13日 星期二
馬木路克王朝的玻璃器
馬木路克王朝(Mamluk Sultanate(Cairo))在13世紀至16世紀間統治埃及與敘利亞地區。博物館展示的是他們夜宴時所用的玻璃蓋壺、碗與樽(beaker)。
解說牌的標題是:"開羅的夜晚"(Cairo Nights),在王朝盛期的開羅夜晚,皇室都有絡繹不絕的賓客穿著華麗的服飾,在火炬與燭光照耀的市區漫步優游。當舉行晚宴時,主人就會把照片中這樣華麗引人注目的玻璃器皿拿出來使用。用以炫耀蘇丹的財富與權貴。
在器皿上還可以看到精心設計細緻的圖案,在夜晚火炬與燭光的照耀之下,更襯托了這些器物優雅的風格。
這些耀眼的玻璃器藝品也是當時海外貿易交流的重要貨物,最遠出口到東方的中國。
參考資料:弗利爾-賽克勒美術館解說牌
解說牌的標題是:"開羅的夜晚"(Cairo Nights),在王朝盛期的開羅夜晚,皇室都有絡繹不絕的賓客穿著華麗的服飾,在火炬與燭光照耀的市區漫步優游。當舉行晚宴時,主人就會把照片中這樣華麗引人注目的玻璃器皿拿出來使用。用以炫耀蘇丹的財富與權貴。
在器皿上還可以看到精心設計細緻的圖案,在夜晚火炬與燭光的照耀之下,更襯托了這些器物優雅的風格。
這些耀眼的玻璃器藝品也是當時海外貿易交流的重要貨物,最遠出口到東方的中國。
參考資料:弗利爾-賽克勒美術館解說牌
2019年8月11日 星期日
耆那教24位先知冥想的聖殿
如果只讀博物館的解說牌說明,雖然專家已經試圖用最簡單的文字描述介紹耆那教的精神給觀眾。但是我想對照著《維基百科》有關耆那教相關的條目解讀,會更容易明白一些。
在古印度,耆那教創教比佛教更早。我印象中讀悉達多太子求道的過程中,也嘗試過耆那主張的苦行修法,所以現在還可以看到一些比較少見的佛陀瘦骨嶙峋的造像,如果我以後有機會記錄到相關照片,再寫專篇的筆記。
耆那教是主張非暴力,並注重冥想修行的宗教。對照《維基百科.耆那教》的說明,所謂的非暴力,是不傷害任何生物,所以應該包括了動物與植物。耆那教的創始者筏馱摩那(Mahavira)自稱是第24位帝爾丹嘉拉(Tirthankara)。而博物館展示的這一件文物的主題正是24位祖師靜坐冥思的造像。而藉由冥思方式戰勝自己的身體,獲得勝利者即為耆那(Jinas)。
個人猜測,耆那教的修行者可能有和中國道家修練辟穀近似的法門。
參考資料:
1.弗利爾-賽克勒美術館解說牌
2.《維基百科.耆那教》
3《維基百科.帝爾丹嘉拉(Tirthankara)》
在古印度,耆那教創教比佛教更早。我印象中讀悉達多太子求道的過程中,也嘗試過耆那主張的苦行修法,所以現在還可以看到一些比較少見的佛陀瘦骨嶙峋的造像,如果我以後有機會記錄到相關照片,再寫專篇的筆記。
耆那教是主張非暴力,並注重冥想修行的宗教。對照《維基百科.耆那教》的說明,所謂的非暴力,是不傷害任何生物,所以應該包括了動物與植物。耆那教的創始者筏馱摩那(Mahavira)自稱是第24位帝爾丹嘉拉(Tirthankara)。而博物館展示的這一件文物的主題正是24位祖師靜坐冥思的造像。而藉由冥思方式戰勝自己的身體,獲得勝利者即為耆那(Jinas)。
耆那教的《儀軌經》 |
參考資料:
1.弗利爾-賽克勒美術館解說牌
2.《維基百科.耆那教》
3《維基百科.帝爾丹嘉拉(Tirthankara)》
2019年8月10日 星期六
在美國博物館中最早的佛陀圖像
前面筆記《白馬寺_桑奇塔》,我曾經記錄一些佛教發展早期代表佛陀的圖徵,如:法輪、佛足印。弗利爾-賽克勒博物館這裡的解說牌,提出了相應的觀點。這方石刻中的法輪可能是在美國境內所有的博物館中,最早代表佛陀的圖像。
圖正中央在聖殿中轉動的法輪正象徵著說法的佛陀,在覺知悟道後的悉達多太子成佛圓寂後200年間,信徒在雕刻圖像故事傳法時,並不敢直接雕刻人的形象來描述佛陀的行誼。所以雕刻如照片中受信徒以滿佈鮮花及花圈供養的法輪形象來象徵佛陀。
這方石也是來自印度中央邦巴赫特地區。公元前2世紀。砂岩。
參考資料:弗利爾-賽克勒美術館解說牌
圖正中央在聖殿中轉動的法輪正象徵著說法的佛陀,在覺知悟道後的悉達多太子成佛圓寂後200年間,信徒在雕刻圖像故事傳法時,並不敢直接雕刻人的形象來描述佛陀的行誼。所以雕刻如照片中受信徒以滿佈鮮花及花圈供養的法輪形象來象徵佛陀。
轉譯自博物館解說牌的說明 |
參考資料:弗利爾-賽克勒美術館解說牌
2019年8月9日 星期五
巴赫特窣堵坡(Bharhut Stupa)
我在之前的筆記曾經記錄過窣堵坡(STUPA)佛塔。這件紅土砂岩雕刻的巴赫特窣堵坡約在公元前2世紀,地點在印度中央邦(Madhya Pradesh)巴赫特。
佛陀圓寂之後,身體火化(cremated)。追隨者為了紀念佛陀,保存了舍利,建造佛塔保存供養。從上面照片的畫面,我們可以看到信眾跪在佛塔前誠心頂禮膜拜。佛塔上方有羽人,可能是迦陵頻伽。
參考資料:
1.弗利爾-賽克勒美術館解說牌
佛陀圓寂之後,身體火化(cremated)。追隨者為了紀念佛陀,保存了舍利,建造佛塔保存供養。從上面照片的畫面,我們可以看到信眾跪在佛塔前誠心頂禮膜拜。佛塔上方有羽人,可能是迦陵頻伽。
參考資料:
1.弗利爾-賽克勒美術館解說牌
2019年8月5日 星期一
舍利寶函(A Case for Sacred Remains)
雖然在佛教創始之初,佛陀教導信眾不要執著於對身體這樣虛幻之相的依戀。但是一來信徒對於導師(這些包括歷代的祖師高僧)的追崇,二來有關舍利子種種神奇的傳說。讓信眾會用這樣依真實棺槨比例縮小的寶函收藏舍利子並造塔供奉崇拜。
此棺以銅鎏金製成,是唐代8世紀的作品(可能是在河南發現)。因為我只能拍到一個方向,我們看到棺壁上裝飾一隻雲龍,根據解說牌說明:四面各自有青龍、白虎、朱雀及玄武(龜及蛇)的圖徵對應東、西、南、北方。
聖嚴師父圓寂時,指示弟子不撿堅固子(舍利子),是我近年印象深刻的事情。我想無相和有相(例如坐缸圓寂留下全身舍利的眾高僧們)都是對佛弟子們的啟發,端看你如何意會體察師父一生的行誼與用心,返照自己如何看待身處這個時空所抱持的態度。
參考資料:弗利爾-賽克勒美術館解說牌
此棺以銅鎏金製成,是唐代8世紀的作品(可能是在河南發現)。因為我只能拍到一個方向,我們看到棺壁上裝飾一隻雲龍,根據解說牌說明:四面各自有青龍、白虎、朱雀及玄武(龜及蛇)的圖徵對應東、西、南、北方。
聖嚴師父圓寂時,指示弟子不撿堅固子(舍利子),是我近年印象深刻的事情。我想無相和有相(例如坐缸圓寂留下全身舍利的眾高僧們)都是對佛弟子們的啟發,端看你如何意會體察師父一生的行誼與用心,返照自己如何看待身處這個時空所抱持的態度。
參考資料:弗利爾-賽克勒美術館解說牌
2019年8月4日 星期日
感性的佛像(Sensual Stone)
神祇與惡魔(Deities and Demons)
西方宗教提到7 sins(Lust色慾、Gluttony貪吃、Greed貪婪、Sloth怠惰、Wrath憤怒、Envy忌妒、Pride傲慢),佛教提出貪、瞋、癡三毒。所謂修行,不外乎要面對這些來自人性內心的挑戰。而人際關係中的摩擦通常也來自人性的弱點。最近在想,當悉達多太子坐在菩提樹下,他究竟在想什麼?一定不只是生、老、病、死這些人必須面對的基本問題。他在求道的旅程中,一定遇到形形色色的人。一定有過相處過程中的情感交流,無論是正面的或是負面的。這些點點滴滴或許不會一一記載在佛典之中,但是當他坐在菩提樹下的時候,歷經過的情景一定像跑馬燈般掠過他的腦海中,一幕一幕。
所謂惡魔,如果祂物理性的真實存在這個宇宙時空中,或許就是一種波動能量的形式。我們看不到,但是祂著著實實掌控影響眾生的思考行為。而宗教透過藝術的形式,或者是西方的繪畫,東方藝術的宗教雕刻作品,以實相的方式,警惕修行者。
這一組菩薩和惡魔的造像是北齊時期的作品,原在響堂山北窟,該窟中有16座佛塔高龕。每座龕中都有如上照片之中的菩薩端坐其中。而每座龕即是以惡魔造像作為基座支撐。
如今響堂山北窟龕中的菩薩及這些之稱的惡魔造像,都已經被從原處盜走,流落各方。
參考資料:弗利爾-賽克勒美術館解說牌
所謂惡魔,如果祂物理性的真實存在這個宇宙時空中,或許就是一種波動能量的形式。我們看不到,但是祂著著實實掌控影響眾生的思考行為。而宗教透過藝術的形式,或者是西方的繪畫,東方藝術的宗教雕刻作品,以實相的方式,警惕修行者。
這一組菩薩和惡魔的造像是北齊時期的作品,原在響堂山北窟,該窟中有16座佛塔高龕。每座龕中都有如上照片之中的菩薩端坐其中。而每座龕即是以惡魔造像作為基座支撐。
如今響堂山北窟龕中的菩薩及這些之稱的惡魔造像,都已經被從原處盜走,流落各方。
解說牌以線描圖說明原龕形式,以及惡魔在兩柱角處支撐的示意圖 |
參考資料:弗利爾-賽克勒美術館解說牌
訂閱:
文章 (At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