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年12月17日 星期六

吳王夫差鑑


上海博物館藏 "吳王夫差鑑"
看到吳王夫差,馬上想到勾踐臥薪嘗膽,還有美女西施的故事。文物搭上了故事,就拉近了它和觀眾的距離 。
鑑是在春秋中期以後出現的盛水器,也用於盛裝冰塊。大陸的參考書籍用"鑒",也引用東漢許慎《說文解字》。
但我去翻
《說文.金部》:"鑑,大盆也。",我們這邊再看一下"革懺切",這是古代的注音方法,取"革"字的聲符:"ㄍ",再取"懺"字的韻符:"ㄢˋ",所以"鑑"字古音為"ㄍㄢˋ",這也可以補充說明我們先前說:用台語或河洛語讀,其發音會比較接近古音
《說文.金部


鑑是最初是沐浴的器皿。
甲骨文作"監"字。我們看在《說文》上的字形,是一個人低著頭在大盆子前,看自己的面容。古人在鑑中裝水照自己的面容。鑑盛行於春秋晚期,戰國時期,並延用至漢代。形似盆、廣口、深腹,平底或圈足,設兩個或四個把手。
方形鑑比較少見,在曾侯乙墓有發現方形的"冰鑑",先放裝滿美酒的方形尊,再放冰塊在鑑中縫隙處。
上海博物館藏 "吳王夫差鑑"
這件吳王夫差鑑高45cm,底徑41.1cm,口徑73cm,重54Kg。
鑑內部銘文
攻吳王夫差擇
厥吉金 自作御鑑(監)

我想這件器物最吸引人的部分還是它的獸耳部分,尤其是探頭想往鑑裡看的兩隻尖角龍(根據陳佩芬老師的介紹),體態渾健,通體佈滿蛟龍紋。這種尖角龍在商代青銅器很常見,與之相配的是鈍鹿角型異形龍,但到了西周早期就很少見了。內部還有銘文兩行13個字,記載說明這是吳王夫差御用器物。但這件器物出土的地方卻是在河南,並非吳國的領地。推測可能吳國王後流落他鄉,或是吳國與晉國交換之禮物。
鑑旁尖角龍伏獸耳

鑑旁尖角龍伏獸耳

參考資料:陳佩芬 ,上海古籍出版社《夏商周青銅器研究 東周篇》
                    彭適凡、李朝遠 ,上海辭書出版社《中國青銅器鑑賞圖典》
===================================================
在中國國家博物館也看到幾件吳國王室的鑑,下面這張照片是吳王光的青銅鑑,根據裡面的1955年在蔡侯墓出土,裡面有銘文52個字,記載的是吳王闔閭為其女叔姬所做的陪嫁器,反映吳、蔡兩國為政治需要的聯姻。
中國國家博物館藏 "吳王光鑑"

中國國家博物館藏 "吳王夫差鑑"



中國國家博物館藏 "吳王夫差鑑"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