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年12月27日 星期二

鈞窯玫瑰紅釉鼓式洗

鈞窯玫瑰紅釉鼓式洗
貼了好多青銅器,想換一換氣氛看一些瓷器。我們故宮有很精采的瓷器,但是不准拍照,也沒法做紀錄。
鈞窯是宋、金時代著名的瓷窯。(現在已經可以朗朗上口"官、哥、汝、定、鈞"是宋代的名窯)
禹縣鈞台、八卦洞為中心產區的官鈞瓷燒造,代表鈞窯的最高水平,傳世有許多北宋宮廷專用品,製作精美,有的底部刻有一至十的數碼。
鈞窯瓷釉以銅、鐵為呈色劑,所燒產品皆為乳濁釉,有天藍、月白、玫瑰紫、海棠紅等色澤。

參考資料:上海博物館解說牌。
===================================================
中國國家博物館藏 鈞窯玫瑰紫釉鼓釘洗
在中國國家博物館,我見到與上面那件形制一樣的鈞瓷。
鈞瓷屬於北方青瓷系,釉色以青藍為基調,因釉料含氧化銅,燒成的瓷器於青藍中呈現紫紅色,人們稱其為"窯變",所謂"入窯一色,出窯千變"。又因燒製過程中釉層往往發生乾裂,低黏度釉在高溫作用下流入裂口,形成鈞瓷特有的"泥鰍走泥紋"。


參考資料:中國國家博物館編 ,山西教育出版社《文物中國史 7  宋元時代》 
===================================================
北京故宮博物院藏 鈞窯天藍釉鼓釘三足花盆托

2011年12月24日 星期六

我常查資料的網站整理

有一次去聽洪致文老師講"日治時期台灣的飛行場",我覺得非常詳盡精彩,回來就找到他的網誌,也訂閱了他在Facebook的專頁。昨天看到他一段留言,是有關學生查詢資料查不到的問題。

我想分享一些我的方法,和查資料的地方,野人獻曝,請大家多指教。現在要找資料,網路是做重要的工具,運用搜尋引擎是最基本的技能,但是如何應用搜尋引擎是一門學問。有的時候撈出一堆資料,又要從這堆資料找你要的;有的時候太冷門的領域,即使是搜尋引擎也找不到。

所以查資料不能只靠網路,必須上圖書館,有的時候要尋訪書店。上圖書館前,在家裡就可以運用檢索系統先查詢你想找的資料。注意已經掌握參考書籍裡所列的參考文獻、索引,有些目標資料無法馬上找到,但是從訪尋目標的過程中會有很多收穫。把Hunting目標資料當作一種遊戲,自然有很大的趨力前進。

運用Search Engine搜尋引擎像Google、Yahoo、BING...前,先要有關鍵字,運用良好的關鍵字組合,會達事半功倍之效。但是如何選到有效的關鍵字呢?平常就要做功課。我覺得心理學上的「自由聯想」、「自由書寫」是很好的訓練方法。給自己一個專業領域的字彙,試著找尋和這個字彙相關的字彙,Mind Map也是很好的輔助工具。先利用自由書寫,把關鍵字列出來再組合輸入搜尋引擎。掌握關鍵字是以下一切工具使用的核心技能。

再者,運用外國語進行搜尋,英文當然是最重要的工具,再來是日文,日本有很強的翻譯組織,把世界各種不同領域的書籍翻譯成日文,所以懂日文猶如開了一扇往世界的門。當然,你懂得的外國語種越多,你可以掌握的資料量就越多。同時在自由聯想的時候,可以把外語字彙列下來。善用Google提供的翻譯工具

除了運用Search  Engine外,運用Yahoo知識家、維基百科(Wikipedia)、百度百科...如果這個題目以前有人做過研究的話,都可以先將問題縮焦,找到更多的關鍵字。但是由於現在這些網路資料都是大家自由貢獻,都要先抱著存疑的態度收集起來,最忌copy & paste。再來就是除了維基百科還有維基文庫,要查古文書籍,可以先試著查詢維基文庫。
在運用維基百科時,記得切換至你能掌握的外語語種頁面去,可以找到更多的資料。

運用搜尋引擎後,如果找不到相關資料,就要從書籍裡去找了。在上圖書館前,可以先進他們的檢索系統,以下列出幾個重要的,我常用的圖書館查詢系統:

臺北市立圖書館書目檢索系統:我不知道各大學是否有接受同學建議添購書籍的服務,如果有很昂貴你買不起的書,可以建議北市圖添購。


台灣大學圖書館 :台大有很多書是連國家圖書館都沒有的館藏,而且不僅是台大學生可資運用,一般民眾辦好手續,也可在館內閱覽。在學的學生,更可以利用館際合作服務,開口詢問圖書館館員,他們的專業也會助您一臂之力。

貴校(社區)圖書館

再來是線上圖書館:
大陸的網站,我最常查詢的是:新浪的 ISHARE (大陸相關的網站很多,同學應該知道的比我多;2016.02.08:註  ISHARE已經關閉,取而代之的是vdisk 微盤,網路科技及法律規定日新月異 ,希望未來您搜尋到這篇文章找研究資料,還是可以順利找查到資料)。

Internet Archive(網際網路檔案) :要查《四庫全書》的內容? 浙江大學捐一套給他們。

還有一個是我最近無意發現的,很讚:歐洲圖書館(European Library)。我進了位在巴黎的法國國家圖書館,看到敦煌文書》。我的檢索路徑:敦煌 --> 斯坦因、伯希和-->中文維基 -->法文維基 -->BNF-->鍵入伯希和的法文名字 ---> Bingo!

最近查古字我發現《說文解字》是一本很有用的古書,也有人把檢索系統做起來了。
《說文解字》的檢索系統

找書網站 
書店的網站  :博客來三民書店上海聯經城邦新絲路茉莉二手書店Amazon ... 等等 ,再提醒一次 ,買不起的書 ,請圖書館買。

除了以上的資源,有的時候到Youtube、IMDb(電影資料庫)裡面搜尋也有意想不到收獲。在搜尋資料時,不要先把自己拘束在文字內容裡,有的時候,能找到影片、聲音、圖片,我想會更有用。

還有免空(免費空間)以及P2P的搜尋工具(請做好防毒措施,最好是獨立的機器),請同學善加利用。對我而言,以上已經足夠了。

我後續找到相關網站,會再補充進去。

盨(ㄒㄩˇ)

晉侯盨(西周晚期)

晉侯盨(西周晚期)
盨是盛放黍、稷、稻、梁的器具。盨的基本形制是體呈長方形圓角,雙耳,圈足,蓋卸置可盛物。
 有的盨自銘為簋,表明盨是從簋發展而來。根據晉侯13號墓的發現,盨最早在西周中段早期發現,在西周晚期盛行,到了春秋早期基本上就消失了。一般為偶數組合,因流行時間短,器型時代差異不大。

參考資料:彭適凡、李朝遠 ,上海辭書出版社《中國青銅器鑑賞圖典》
梁其盨(西周晚期)


2011年12月23日 星期五

山奢虎簠

山奢虎簠 (春秋早期) 
簠是祭祀和宴會時候盛放黍、稷、稻、梁的器具。根據考古出土的發現,簠出現於西周中期,主要流行在西周晚期和春秋時期,到了戰國時代趨於消失。簠的基本形制為:蓋和器身為長方形,棱角突折,壁直而底平坦,各有一雙耳,足為方圈足或矩形足。蓋、器形狀相同,上下對稱,合而為一,分則為兩器。
蓋內與器身內的銘文
這件山奢虎簠高17.2cm,口縱23.9cm,口橫30cm,底縱13.8cm,底橫18.3cm,重5.02Kg。蓋沿有設一牛首,蓋和器身各有一對虎首環耳。



蓋內與器身內都有銘文,內容同,第一個字專家也認不出來,後面是:
"    山奢虎"
"鑄其寶簠"
"子子孫孫永寶用" (OS:這一句好像常常看到?是像某一個年代"勿忘影中人"之類的流行用語吧?)


參考資料:彭適凡、李朝遠 ,上海辭書出版社《中國青銅器鑑賞圖典》
          陳佩芬 ,上海古籍出版社《夏商周青銅器研究 夏商篇》

山奢虎簠 (春秋早期) 

獸面紋罍

獸面紋罍  (商代晚期)

罍是大型的容酒器,銘文中有自名。罍的原型可能是瓿(ㄆㄡˇ), 製作工匠將瓿身拉伸增高而創造成的成品。
罍開始於商代中期,流行至春秋中期,其基本形式為小口、圓肩、高體,下部收削至平底,兩方有耳,器下部另有一鋬,這是與尊、壺差別的地方。
商代晚期有方罍和圓罍,方罍在商代早期沒有出現,商代晚期出現較多。
西周早期,罍在中原地區發現的數量不多,且紋飾粗獷,邊陲地方也有發現。

這件獸面紋罍高43.5cm,口徑18.6cm,底竟18.9cm,重9.65Kg。肩部兩端設兩個獸首耳,下方設牛鼻。肩部為火龍紋,大圓形火紋與龍紋相間排列。器腹飾內捲角獸面紋。表面氧化後呈光亮的黑灰色,比照安徽西部,淮河以南出土的商代器物,特徵近似。工匠在雕飾花紋時非常細心,一絲不苟,器鑄成後只作仔細地磨礪拋光處理,足見當時工藝技術之精湛。

獸面紋罍 (商代晚期)
參考資料:彭適凡、李朝遠 ,上海辭書出版社《中國青銅器鑑賞圖典》
                    陳佩芬 ,上海古籍出版社《夏商周青銅器研究 夏商篇》


子仲姜盤

子仲姜盤(春秋早期)

子仲姜盤(春秋早期)
這又是一件吸引人注意目光的器物,口徑45cm,高18cm,重12.4Kg。盤前後設折角龍,龍首探水,最有趣的是在盤中的小動物,中心是一隻立體的水鳥,仔細看外圈有浮雕的鱉、蛙,還有魚。裡面的動物都能在平面作360度旋轉,而且不會因為旋轉孔有漏水的現象,足見當時工藝的精巧。這幾乎在同時期發現的青銅器中都未曾看見這樣的創意。
子仲姜盤(春秋早期)
腹內壁鑄銘文

因為銘文中又有一些打不出來的字,所以僅說明一下銘文的大意:六月初吉辛亥日,大師為他的夫人子仲姜製作此盥洗用的盤,盤既大且好,用來祈求長壽,子子孫孫要好好保存享用。

盤上動物的拓印
大師是春秋早期晉侯的層官,判斷仲姜是齊國的女子,根據這件銘文的字體風格以及鳥形的製作,判斷這是一件晉國的文物。


參考資料:陳佩芬 ,上海古籍出版社《夏商周青銅器研究 東周篇》

2011年12月22日 星期四

宴樂狩獵紋豆

宴樂狩獵紋豆 (春秋晚期)

這也是1923年在山西渾源李峪村出土的文物之一。
上面佈滿有點像象形文字的紋飾,有各種禽獸飛躍奔走,有拿著武器追逐的人,有中箭的野獸,器身和蓋子都有花紋,看起來應為狩獵與宴會舞樂的情境。
商末開始到春秋晚期的器物紋飾,多為對稱或連續的模式,但是這件器物打破了這種規則。到了戰國時代,這種趨勢愈加明顯。
宴樂狩獵紋豆

宴樂狩獵紋豆
豆是食禮器的一種,"豆"這個字的字形本身就呈現了這件器物的形狀。豆的用途可見於《周禮.天官.醢人》:"醢人掌四豆之實"。四豆指的是:"朝事之豆"、"饋食之豆"、"加豆"、"羞豆"。為各種肉醬、肉汁、醬菜、味品,大致如同於今天的菜盤。青銅豆的器型發想應出於其同型的陶器,商周時期陶豆是最常見的日常家用器物。青銅豆出現於商代晚期。

參考資料:彭適凡、李朝遠 ,上海辭書出版社《中國青銅器鑑賞圖典》

貯貝器

上海博物館藏  八牛貯貝器 (西漢)
貯貝器是兩漢時期的雲南滇文化盛行的一種器具。
它是用來收藏貨貝的容器。
 貯貝器數量較多,表現內容豐富,有農、工勞動的情景,也有殺人祭祀的情景,反映滇人鑄造工藝,及其寫實造像的風格。
我手邊暫時找不到專門介紹這件器物的文章,這八頭牛栩栩如生,一對大角更襯托出牠的氣勢。在兩邊做成老虎的手把更增添趣味。
上海博物館藏  八牛貯貝器 (西漢)

上海博物館藏  八牛貯貝器 (西漢)
彭適凡、李朝遠 ,上海辭書出版社《中國青銅器鑑賞圖典》
==========================
比較中國國家博物館與上海博物館以牛和虎爾為主題的貯貝器,我覺得上博的老虎轉過頭看著觀眾,生動有趣多了,
中博的老虎像是專注著蓄勢而上,又有一頭牛昂首高吭,特別吸引人目光,這兩件作品真是各有千秋。
中國國家博物館藏 七牛虎耳青銅貯貝器

中國國家博物館藏 七牛虎耳青銅貯貝器

中國國家博物館藏  詛盟場面青銅貯貝器 (雲南晉寧石寨山出土)
(滇王殺祭詛盟的場面)

中國國家博物館藏  詛盟場面青銅貯貝器

中國國家博物館藏  詛盟場面青銅貯貝器

中國國家博物館藏  詛盟場面青銅貯貝器

中國國家博物館藏  貢納場面青銅貯貝器
(這是西南某民族臣服於滇王的場面)

中國國家博物館藏  貢納場面青銅貯貝器

中國國家博物館藏  貢納場面青銅貯貝器

中國國家博物館藏  貢納場面青銅貯貝器

2011年12月21日 星期三

齊侯匜(ㄧˊ)

齊侯匜 (西周晚期)
我覺得精彩的器物自己會散發一種獨特的魅力。這件齊侯匜也是我第一眼就被它吸引住的器物。它的造型線條很簡潔大方,還有種黑亮黑亮的色彩,是件很討喜的器物。
高24.7cm,全長48.1cm,重3.42Kg。
器前端為一槽流,後設龍形大鋬,龍口銜匜口,尾上捲,有四小龍足。龍水相應,所以這是和器物相應的飾紋。
古代諸侯間為求政治地位和利益的保障,組織集團,結合聯盟。虢國和齊侯聯姻,以為了得到大國的保障。這是 齊侯 為夫人--虢君長女良女所做的寶匜,為了襯托她高貴的地位,這件器物形制比當時一般匜為大。鋬上的龍首座螺旋形角,是當時流行的式樣。
齊侯匜 (西周晚期)
齊侯匜內銘文

匜是西周中期後段新出現的器類,流行於西周晚期和春秋時期。主要功能在盥洗注水,以往與盤形成組合。從型制的相似性推測,匜有可能是觥轉型而來。

參考資料:陳佩芬 ,上海古籍出版社《夏商周青銅器研究 西周篇》

2011年12月20日 星期二

除了無法拼音的文字,還有連金文都無法辨認而轉換成現代文字的,在解說牌上、書籍裡都只能依原先象形的方式依樣畫葫蘆。

左:龍紋觚   右:? 觚
觚是飲酒器,最早可能出現在夏代晚期,商代早中期的墓葬中出現以爵、觚組合,大多為等量配對。 商代晚期的形制有明顯的變化,中腹更細,喇叭口有擴張的趨勢,圈足漸高。而且商代早中期在圈足上的十字或方形孔在此時期逐漸消失,圈足開始有做成鏤空的造型。
西周早期追隨商代的形制,但在中期後,未再見到此一器物。
觚一般為圓形腹,但在一些豪華的大型墓葬中也發現方腹、造型華麗的方觚。


參考資料:彭適凡、李朝遠 ,上海辭書出版社《中國青銅器鑑賞圖典》


左:工觚        中:(耳戈)觚         右:黃觚

獸面紋觚 (商代中期)
斜角雲紋觚  (商代中期)
獸面紋觚  (商代中期  公元前15世紀到公元前13世紀中葉)
獸面紋觚  (商代早期  公元前16世紀到公元前15世紀中)


又是一件無法標示拼音的文物,不知道與這件盂有關的"父乙"和前面那件觥的"父乙"是否為同一位,因為陳佩芬老師的書裡面沒有看到盂的介紹。
盂是大型盛飯器,兼可盛水、盛冰,有的器物可以從它的銘文確認其盛放熟食。盂常與簋搭配組合使用,從盂中取食物放到簋中後食用。盂最早出現在商代晚期,流行於西周,體型一般的特徵為侈口、深腹、圈足有的有獸耳或附耳。

伯盂 (西周中期)

伯盂(西周中期)
參考資料:彭適凡、李朝遠 ,上海辭書出版社《中國青銅器鑑賞圖典》
青銅盂(自婦好墓出土  攝自中國國家博物館)

(共)父乙觥














我們前一篇說到,在博物館看到一些不知道如何拼音的文字,這件觥就是。很像"共"字,但卻不是,所以上博在說明牌英文的部分就直接標出這個字,而無法拼音。
這是一件商代晚期的觥,高29.5cm,長31.5cm,底12x16.7cm,重4.84Kg。觥蓋前端是龍頭,但角有鉤形小枝,有兔形小耳(我覺得有點像長頸鹿的頭),腹飾鳳紋,鳳腳在圈足的部位。
看倌可以比較一下先前所記錄在陝博所見到的日己觥
我們來認識一個金文,"父"。你看一個人手上拿一個直的東西,是斧類的武器,這也是一種身分、權力的象徵。後來這個字就變成我們今天用的"父"字。



參考資料:陳佩芬 ,上海古籍出版社《夏商周青銅器研究 夏商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