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9月13日 星期四

觀世音菩薩、度母與馬頭明王(Bodhisattva Avalokitesvara flanked by the deities Tara and Hayagriva )

接下來看到了展廳陳列的是約西元7世紀至17世紀間印度東部的文物,首先看到一面牆內供奉的佛像都在壁龕中,讓我聯想到曾拜訪過的龍門石窟、雲岡石窟。西元7世紀也約是唐朝的時候,從亞洲藝術博物館展示的佛像,我們可以連結到玄奘法師當初西行所接觸到的佛教形式內容以及開元三大士善無畏金剛智不空大師所傳過來的佛教內容,還有的是我即將探訪弘法大師及最澄大師所傳回日本的佛法。從日本密教、藏密以及亞洲博物館中館藏的早期佛像,可以窺探已經佚失的唐密樣貌。
我用Avalokitesvara在《維基百科》裡查到連結到中文的條目是「聖觀音」,從照片中可以看到頭冕上有化佛,左手執蓮花,與《維基百科Avalokitesvara》條目中的照片對應。主尊像的右手邊是度母(Tara 多羅菩薩);左手邊是馬頭明王(Hayagriva)都是觀世音菩薩的化身。讀完《易經》後,我看到傅佩榮老師還有一本書是導讀《老子》的(這是我接下來要讀的《究竟真實》)。《老子》在首章即說:「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最早原始佛教並沒有以像傳法,所以要理解觀世音菩薩並不是執著地從男相、女相或是祂各樣的化身去理解,而是回歸慈悲心去體認與實踐。
回來看博物館的解說牌,這尊聖觀音像是東印度比哈爾邦(Bihar)約在西元10世紀到11世紀間雕刻出來的。祂頭冕上的化佛象徵祂已成佛,但為悲憫眾生化身各種形象於六道濟度眾生,而祂手執的蓮花即象徵觀世音菩薩的慈悲與同理心。在祂右邊背光上有銘刻佛教徒的信條(Buddhist creed)。

參考資料:亞洲藝術博物館解說牌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