景區指引標示 |
靈谷寺回市區公交車 |
解說牌說是乾隆下江南時,寺內和尚迎駕的橋 |
清咸豐年間發生了太平天國起義,靈谷寺除了無梁殿,其他建物毀於戰火。現存靈谷寺建築為同治6年(1867)由僧德愷重修。
大紅門 |
牌坊建於42層石階上,高10m,共五間,鋼筋水泥構築,綠色琉璃瓦覆頂。
這一對石虎是建造時陸軍第十七軍所贈。
門額上的 大仁大義、救國救民八個字由國民黨元老張靜江先生所書。
這對碑趺座長5.3m,寬2.5m,高2m。趺座下之須彌座長5.9m,寬3.6m,高0.37m。解說牌上寫說作用不明。但是我走過許多古寺的經驗,這裡立的碑多半是修建寺院時的碑記。明顯應該是明代靈谷寺留下的,但是專家可能找不到的對應文獻資料,所以沒有明確地標註在解牌上。
接下來是要看靈谷寺的主建築無梁殿。這是現存最早的吳梁殿,原供奉無量壽佛,所以也稱無量殿。同屬無梁殿的還有蘇州開元寺無梁殿、句容隆昌寺無梁殿、無錫保安寺無梁殿。
無梁殿外型、細部、構件如柱枋、斗拱、窗、欄杆,都以仿木結構的磚造。
我重新瀏覽資料夾照片時原以為又是一座類似平城京大極殿正脊上方裝飾寶珠的建築,讀了《雕欄玉砌--中國建築藝術》一書說明,發現不太相同。
《雕欄玉砌--中國建築藝術》:重檐歇山頂,平面為長方形,面闊五間,進深三間,殿前有月台,殿後有甬道。與前述其他無梁殿相較最為雄偉。屋頂用灰瓦,飾有鴟吻、角獸、仙人。正脊上還有三個白色琉璃喇嘛塔,正中一個最大,並與殿內藻井相通。
上檐斗栱出三洒(跴ㄘㄞˇ),下昂外伸飾麻葉紋,下檐斗拱不出跴。民國初年修理時改用水泥製作。此殿無立柱、檩、枋等,仿木構造不完全。
殿創建於明洪武年間,正統(1436-1449)年間祀三大佛,兩旁立二十諸天像,今天都已不存再了。
我沒有在殿內拍照,忘了是不准拍,還是走了一天不想拍了。現在讀了參考書,發現如果可以拍照的話,應該記錄一下殿內建物結構特徵的部分。
此桂花樹立於靈谷景區中軸線上,號稱金陵桂花王 |
松風閣 |
深松居素菜館 靈谷寺的齋房稱為"香積廚" 台灣也有稱為"香積廚"的素菜館 |
靈谷塔 |
參考資料:
1. 蘇瑞屏主編、林樹中著,書泉出版社,《雕欄玉砌--中國建築藝術》
2. 靈谷寺解說牌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