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年5月14日 星期三

佛塔建築的演進

先前在整理浙江省博物館所見到的文物--鎏金銀阿育王塔時,我把王貴祥先生所寫的《文化空間圖式與東西方建築空間》中有關印度佛塔起源的說明,整理成筆記。
最近讀到梁思成先生《圖像中國建築史》中,自印度窣堵波(STUPA)型式與中土"重樓"開始,將佛塔演進的歷史配合之前的筆記以及上留在資料夾內尚未整理成筆記的照片組織起來,並加上""的關鍵字集合。
梁思成老師把中國的佛塔結構歸結為:「下為重樓,上累金盤(窣堵坡)」。早期的塔都是以一種中國本土式的多層樓閣,木構方形,冠以窣堵坡,稱為剎。但匠師不久就發現用磚石建造這類紀念性建築物的優越性,便出現了磚石塔,並終於取代了其木構原形,唯一的遺例--應縣木塔除外,中國現存的塔全為磚石結構。
中國國家博物館展示 應縣木塔模型
磚石塔的演變大致可以分為三個時期:古拙時期,即方塔時期(約500-900年);繁麗時期,即八角形塔時期(約1000-1300年);雜變時期(約1280-1912年)。
出自梁思成《圖像中國建築史》
這張表的左邊是時間軸,在窣堵波中土"重樓"原型(PROTOTYPE)之下分成了:單層塔、多層塔、密檐塔、瓶型塔、金剛寶座塔。其中:
單層塔:誌公舍利塔。(單層塔分成方形、八角形)。這張圖表雖然沒有列入,但是個人覺得攢尖式建築具備了單層塔的特色(寶剎)。如:法隆寺夢殿瀋陽故宮大政殿(雖然不是佛塔)南圓堂
多層塔:唐代慈恩寺大雁塔明代靈隱寺理公塔。奈良諸寺寶塔。
上面的圖表中又分作無柱式(astylar)和倣木構式(timber-frame);倣木構式又分為南宗、北宗。
密檐塔-方形:唐代薦福寺小雁塔金代白馬寺齊雲塔
            -八角形:五代棲霞寺石塔
除了實體的建築,我在北京故宮中看到許多金器的舍利塔,由於多屬藏傳佛教系統,呈瓶型塔的形式,待後續筆記分享。

參考資料:
1.梁思成,中國建築工業出版社,《圖像中國建築史》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